寧毅舉起手,下了命令,軍隊同時挺進。
這一刻,雙方兵力鋒線距離是一千二百米,三萬人的龐大軍陣后延,又有將近一里的寬度。
弓箭的極限射距是兩百米,有效殺傷則要壓到一百二十米以內,火炮的距離如今也差不多。一百二十米,成年人的奔跑速度不會超過十五秒。
亦有床弩與大將們特制的強弓,殺傷可及三百米。
通常來說,百丈的距離,就是一場大戰做好見血準備的第一條線。而更多的運籌與用兵方法,也在這條線上波動,例如先徐徐推進,隨后猛然前壓,又或者選擇分兵、固守,讓對方做出相對的反應。而一旦拉近百丈,就是戰斗開始的一刻。
相隔一公里的距離,列陣前行的情況下,雙方還有著一定的時間做出調整和準備。三萬人的戰陣在視野中逐漸擴大了,華夏軍的鋒線在前方排成長長的一條線,三排三排的列陣彼此交錯,手上拿的皆是長條狀的火槍,最前列的火槍上裝有刺刀,沒有刺刀的士兵背后背大刀。
執火槍的一共四千五百余人,隊列之中,兼有鐵炮并行。
隊列的側面,被一撥火槍對護衛著前行的是打著“華夏第一軍工”旗幟的隊伍,隊伍的主體有十余輛箱形四**車,如今華夏軍技術方面擔任總工程師的林靜微、公孫勝都身處其中。
隨隊的是技術人員、是士兵、也是工人,不少人的手上、身上、軍裝上都染了古古怪怪的黃色,一些人的手上、臉上甚至有被燙傷和腐蝕的跡象存在。
華夏軍第一軍工所,火箭工程研究院,在華夏軍成立后長期的艱難前行的日子里,寧毅對這一機構的支持是最大的,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說,也是被他直接控制和指導著研究方向的機構。當中的技術人員許多都是老兵。
寧毅很早以前就將軍中部分動手能力強的、思維能力強的士兵轉向這個方面,在基層啟蒙還顯得不夠、人手也吃緊的如今,讓這些參與了制造過程的士兵親手操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培訓新人產生的損耗。當然,如果戰況吃緊,他們也將進一步的投入到戰斗里去。
寧毅跟隨著這一隊人前行,八百米的時候,跟在林靜微、公孫勝身邊的是專門負責火箭這一塊的副總工程師余杭——這是一位頭發亂而且卷,右側腦袋還因為爆炸的燒傷留下了禿頂的純技術人員,外號“卷毛禿”——扭過頭來說道:“差、差不多了。”
車輛停了下來。
“有把握嗎?”拿著望遠鏡朝前看的寧毅,此時也不免有些擔心地問了一句。
“畢、畢竟做的試驗還不算夠,照、照寧老師您的說法,理論上來說,我們……我們還是有出問題的可能的。寧、寧老師您站遠、遠一點,如果……如果最意外的情況出現,百分之一的可能,這里突然炸、炸、炸了……”
“行了,停,懂了。”
寧毅表情木訥,手掌在空中按了按。一旁甚至有人笑了出來,而更多的人,正在按部就班地做事。
有五輛四**車被拆解開來,每兩個車輪配一個格柵狀的鐵架子,斜斜地擺在前方的地上,工人用鐵桿將其撐起、固定,另外五輛大車上,長達三米的鐵制長筒被一根一根地抬出來,放置于有數個凹槽的工字發射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