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我們繼續,諸位的功績相信朝堂定然不會無視,將士們流血流汗,大晉不會辜負諸位的期望。”司馬季這個時候神情無比放松,繼續打下去可以么?當然是可以的,因為區區一道海峽對面,就是島國,可他還是放棄了這個想法。
作為中國人他當然是對島國沒有好感,畢竟這個島國曾經在中國轉型的時候,憑借船小好調頭的先發優勢,趁著千載難逢的機會,差一點都把中國放倒。這應該是第一次中國除了人口之外各方面都劣勢的一次對抗。
那一次對兩國來說都是千載難逢,農業社會對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對工業社會,島國都不敢這么做,只有島國是工業社會,而中國是農業社會的時候,島國才抓住機會出刀一次。但機會過了就是過了,島國沒有抓住,以后它還會生存在中國的陰影之下。
得知三韓之地有倭寇存在的事情后,他曾經想是不是跨海登陸,可旋即就放棄了。至少現在不行,第一是時間不夠了,臨近冬季他沒有時間。第二則是島國的環境太封閉,就算是占領了也容易割據,既然沒有把握一口吞下,不如先把目光放在更大的目標上。
廣闊的東亞還有很多地方等著燕王去探索,把這些地方都收入囊中,再劍指東方也不遲。
占領東濊之后,軍中文書、隨軍司馬迅速統計所俘獲的人口,所得人口一萬兩千戶,晉軍士卒又用懸賞的名義,鼓動百姓告密,把加入守城對抗晉軍的人揭發出來這招,將所獲得的戶籍篩選了一遍。
風聞言事之所以屢屢奏效,就是因為他可以摧毀人和人之間的信任感,對東濊人來說,晉軍是外人,這種敵我差別容易令他們抱團取暖,反過來則不利于東濊之地被消化掉。燕王第一步就是要摧毀這種信任,成功了東濊人就會變成一盤散沙,相互防備不在成為威脅。
在這個過程當中,輔以散播謠言的方式,估計挑撥、親屬、鄰里關系、甚至泄露一些告密者的信息,以賞賜或者除法進行威逼利誘,短短時間內,就取得了非常大的戰果,甚至比攻城的時候都要順利。
城中東濊百姓紛紛防備,每天都有人被當街抓獲,挾私報復者比比皆是,污蔑栽贓更是不勝枚舉,這點司馬季不用聽說,想都能想到,這是無法避免的事情。不過這也正是目的,他是故意這么做的。
“就怕引起民怨沸騰,不利于以后的占領。”何龍還是有些擔憂的開口道,“利弊孰輕孰重,還是未可知的事情。”
“到時候將一些告密者挑出來明正典刑,相信就能平息民怨了。這些百姓么,糊弄糊弄他們,給他們一個宣泄口就行了。”司馬季淡然一笑不在意的道,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不是肯定句,它其實是一個疑問句。這句話有句號和問號是兩個意思。
在告密活動越演越烈的擴散全城,真的開始對晉軍占領不利之后,司馬季迅速再次施展燕王回首掏絕技,抓獲了一米引起民怨的告密者,對外宣布要明正典刑,用來平息民怨,不過之前被抓走的人,那還是不能放的。我大晉尚白,白色恐怖的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