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否仍然是以律法為限制?”武陵王司馬禧直接沉不住氣,沖著司馬季開口相問。
“不行?以律法為準,過于授人以柄。”司馬季微微搖頭道,“本王有別的辦法。”
“燕王請直言!”諸王紛紛開口,希望司馬季直言相告,熱烈程度不下于當初。
“有點不成熟的想法,同時也是和你們商量。”司馬季也沒有賣關子,事關自己的利益,相信這些藩王打贏一點都不難,“本王覺得,瓦解士族高門對我們司馬氏的威脅,首先在于對學說的決斷權力。如果天下百姓都懵懂無知,士族高門說什么就信什么,我們又看不過來,他們遲早還會恢復力量,對朝廷聽調不聽宣。”
“光是法家看著他們于事無補,因為法家現在立足未穩還需要時間成長,而士族高門還可以反過來學習法家經典,學以致用。到時候反過來一樣可以獲得超然的地位。”司馬季把手中的玉扳指摘下來道,“一種學說的決斷,決不能落在士族高門的手中。現在趁著法家剛剛成事,我們要主動去搶。”
“諸王都知道,法家思想有很濃重的平民特征。主張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本王覺得可以從這方面入手。”司馬季一字一頓道,“以分科考試形式錄用俊才的取士。天下讀書識字者都可以加入,此事由朝廷主導,所得俊才便可為我所用。”
“具體是什么辦法?”梁王司馬喜有些迷糊的自語,如果只是考試的話,以前倒出現過。
“以院試、鄉試、縣試和會試殿試五個階段,熟知各家經典的讀書人都可以入試。”司馬季說著其中的操作,“院試不考,只不過是提升百姓的識字率。鄉試、縣試年年都考,會試、殿試兩年一考,前者交給中書監,后者則入殿由天子或者諸王親臨監考。”
“縣試之前各家經典都要考,盡量淘汰絕大多數競爭者,而從會試之后則加入各種雜學,但要以法家為主。”司馬季雙手一攤道,“這五個階段,每個階段都要淘汰海量的讀書人。而真正通過殿試的俊才,則直接委任縣令,至于其他階段淘汰的學子,做個亭長就不錯了。”
“想一想,一個通過殿試的俊才就算是在年輕,也要二十多歲。做五年縣令,在做幾年郎中令,一步一步的晉升,直到做到一方太守或者刺史,至少也要四五十歲了。已經距離古稀之年不遠,而到了六十歲,我們就算不讓他返鄉養老,也可以調到一處閑散之地。那時候相信大部分人已經離死不遠。這樣開科取士出來的官員,是沒有積累的,他們聰明不代表他們的子嗣也聰明,他們做官不代表他們的子嗣就能做官,這對我們宗室就沒有威脅。”
司馬季把自己的想法說完,長時間正堂之內的諸王都沒有說話,倒不是不同意,而是在想有沒有疏忽的地方,最后紛紛開口表示贊成道,“士族高門壟斷學說,對天下百姓十分不公平,燕王簡直拯救百姓與水火當中。”
“拯救百姓與水火的不是本王,諸王不是也在其中么?”司馬季呵呵一笑,大家心照不宣,“考試一定要保證公平,但我們可以讓出身低的學子升遷的快一些,這樣更加有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