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他在奏表中,免不了為自己增光添彩。
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在他冀州刺史劉君朗的英明領導下,中山都尉劉玄德才能取得如此戰果。朝廷就算有封賞,也是他拿大頭,劉備拿小頭。
對于這一點,在官場混跡多年的劉備心知肚明,也不點破。
畢竟能拿三成,還得看人家的臉色。
劉焉上表之后,同時也發動了自己在朝中的關系,以此戰功為契機,期望達成自己回京的目的。
在劉焉心心念念的盼望下,終于十一月上旬,朝廷下了詔令,召劉焉回京任宗正,同時命劉備回京表功。
接到詔令的那一刻,劉焉雙手都有些微微顫抖,心中激動無以言表,立刻就給劉備寫了封書信,命他同自己一起進京。
三日后,鈞命送達劉備手中。
中軍大帳內,劉備召開了一場重要的會議,而會議內容就兩個字,抉擇。
是現在就動身,跟劉焉一起入京接受封賞,還是坐等北平城內敵軍投降之后,再動身入京。
當劉備將劉焉的書信傳示眾人之后,麾下文武分成了兩派。
田豐,關羽,張飛三人贊成現在就入京,接受封賞。畢竟仗打了半年,眼下已經告一段落,北平城中守軍不足為慮。
眼下最應該做的,就是入京接受天子封賞,以此激勵士氣,明定賞罰,同時劉備這個中山都尉的官職,也可以再往上升一升,麾下文武也能加官進爵。
倒不是說田豐幾人貪圖功勞,而是劉備眼下只是中山都尉,卻實際掌控了整個中山郡,有點名不正,言不順的意味。
若能將中山都尉變成中山太守,那劉備就可以光明正大的將中山發展成自己的地盤,以此招賢納士,治理百姓。
再者,現在中山已定的消息早就表奏了上去,劉備若不趕緊入京爭取中山太守的位置,萬一朝廷再派一位太守過來,劉備如何自處?
新太守政令一下,劉備是聽命還是拒絕?
坐等始終太過被動,不如率先進京,掌握主動權。
而荀諶,趙云,林夕等人則表示反對,認為現在北平未定,不是入京的好時機。
兩方爭論了半晌,也不能說服對方,反倒把劉備吵得頭都大了。
最后,他還是習慣性的把目光放到了林朝身上。
“子初,你有何見解,為何一言不發?”
林朝笑道:“回玄德公,朝只是在想一個問題,若不能將這個問題想明白,何時入京都不合適。”
此言一出,爭論不休的眾人都把目光放到了林朝身上。
“什么問題,居然如此關鍵?”
劉備不解地問道,同時也替眾人問出了心中的疑惑。
“入京是肯定要入的,只是何時入,怎么入,最終無非都要落在兩個字上。”
看著眾人不解的神情,林朝緩緩笑著開口道:“利益。”
圣人有言,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大庭廣眾之下,林朝將利益二字赤裸裸地說了出來,這是眾人都沒有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