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這部書里,塑造了多個英雄好漢的形象,個人比較喜愛武松。一是他具備好漢的特質,更接近“大俠”;二是他不盲從他人,反對招安;三是武功高強,且不魯莽少智。今天要討論的不是別的,主要是他的武功和出手不多的問題。
有詩云:“延士聲華似孟嘗,有如東閣納賢良。武松雄猛千夫懼,柴進風流四海揚。自信一身能殺虎,浪言三碗不過岡。報兄誅嫂真奇特,贏得高名萬古香。”
水泊梁山里盧俊義“棍棒天下第一”,林沖馬上無敵。那么,武松的武藝在這部書里到底是個什么檔次呢?這個問題有人愿意做比較,認為在108將中能排名十名左右。也會列出許多個實例來,比如誰跟誰打個多少回合,又有第三第四個人跟這二人戰了多少回合……這也可以做為參考比較,但是真正的生死相搏是不會按武術套路打很多回合的,高手交戰就是講究一招致命!在實戰經驗和靈活性開說,武松更勝一籌。
《水滸傳》中描述的武松還是從來沒有敗過的,更厲害的是曾經對敵都是一招秒殺。這跟兩個人差距不成比例,因此武松的武藝可以說很高,很實用,不是華而不實。“馬上林沖,馬下武松”是對武松步戰的認可。
武功厲害者,從硬件上說首先得有力量,金庸武俠小說里面講得的“內力”。武松內力大,舉起三五百斤的石墩
(本章未完,請翻頁)
擲高一丈又輕松接住,無疑另人震撼。景陽崗打虎,沒足夠的內力只有招術是不能的。有詩為證:且看:身軀凜凜,相貌堂堂。一雙眼光射寒星,兩彎眉渾如刷漆。胸脯橫闊,有萬夫難敵之威風。語話軒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氣。心雄膽大,似撼天獅子下云端。骨健筋強,如搖地貔貅臨座上。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間太歲神。
各種版本的小說對對武松的描述都對其武功認可。多次證明武松絕對不是花拳繡腿的平庸之輩。且說武松是當時的傳奇武林奇人周侗唯一的馬下弟子,周侗六大弟子:盧史林魯武岳個個不凡。其中名氣最大、最成材的是精忠大帥岳飛!這里不提。只說武松得少林和周武師親傳,拳腳功夫應該超一流。筆者認為在水滸步下將領中應該是排名第一,特別是生死決斗,更是象足球一樣“遇強則強”。
武松在上梁山之前,描寫的經典打斗有:景陽岡打虎、斗殺西門慶、醉打蔣門神、大鬧飛云浦、血濺鴛鴦樓、夜走蜈蚣嶺等,其中跟飛天蜈蚣王道人斗了十數合,被武松一刀砍頭,這是武松實戰最長的一次搏殺!
上梁山后,武松主要戰斗有:
1.隨宋公明破太乙混天象陣,殺入太陽陣中,耶律得重急待要走,被武松一戒刀掠斷馬頭,倒撞下馬來。揪住頭發,一刀取了首級。砍馬再砍人,兩個動作而已。
2.征方
(本章未完,請翻頁)
臘打杭州,魯智深、武松追趕鄧元覺。貝應夔忽地城門里突出,便挺槍躍馬,接住武松廝殺。兩個正在吊橋上撞著。被武松閃個過,撇了手中戒刀,搶住他槍桿,只一拽,連人和軍器拖下馬來。嗝察一刀,把貝應夔剁下頭來。這次殺貝應夔,技巧相當地高,先是一騎一步打了照面,武松反應及時,瞬間做了三個動作,躲閃、扔刀、抓槍,拖下馬來砍死,是力量和敏捷的完美結合。
3.斬殺方貌。武松從烏鵲橋下轉出,趕上一刀,略斷了馬腳,方貌倒顛將下來,被武松再復一刀砍了,和殺耶律得重的手法類似。
因為招安后更多是隨軍作戰,講究陣法紀律,馬軍將領相對來說有更多的表現機會,武松的表現寥寥無幾。上面這三次戰功,感覺都很輕松,步戰對馬戰,先是砍翻馬,拖下馬之后,就是一刀結果。因此招安后,書中對武松的描寫并沒有花費太多的筆墨,這并非武松功力不好,更說明武松這種快速的戰斗方式是務實,才使得打架變得如此講究效率。綜觀武松戰績,大多戰斗都是瞬間結束,根本沒有昏天暗地的大戰,其實也沒有人能在武松手下走上幾十個回合。
因此,武松是步將,是高手中的高手,一般不輕易出手,出手必致命!武松的打斗很精彩,也很傳奇。并不象影視劇里的描述,打得天昏地暗、沒完沒了,那樣的話雙方打不死也得累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