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韓雨小聲說著,品味著其中的深意。
他以前只是單純的利用木雕技藝,他雕刻木雕,僅僅只是木雕假的。是兔子,是雄鷹,是小象,即使是馬踏飛云,也只是一匹馬。他們都沒有生命,他們所代表的意義,依然是表面看起第一印象所具有的形態。
木雕不僅僅只是一具擺件。
所以今天大家才會覺得《砍柴人》和之前的木雕不一樣。
因為他沒有將注意力放在木雕的技藝上,而是放在情緒上。
木雕中的那片天空是在他上方的,那輪落日是他看到的,那些柴是他砍的,當時的感受是他經歷的,那個人就是他......
因為就是他自己,所以才會情不自禁的將情緒流露出,沒有刻意為之。
他讓本來固態呆板的木雕,變的生動,變得有內容,變得像一幅畫,需要人們去細細品讀。
可是不可能每一次都雕刻自己,他需要更多的素材,需要了解更多的文化。
比如雕刻山水,他要通過什么樣的表現手法才能突出山的高,水的清。他想雕刻小河流水人家,要怎么體現人們悠閑自得恬靜生活的全貌。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當雕刻出一個作品時,不能只去追求其表面的形態,不能僅僅停留于簡單的第一印象。“花非花”,“霧非霧”,“殘陽不殘”,“陋室不陋”。似是而非耐人尋味。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當雕刻者在表達了想要表達的意境后,仍能保持事物的本真,將意與靜相結合,將雕刻的技藝歸宿到山水之間。
韓雨拿著木雕,嘴角掛著笑意,輕輕敲了敲葉老爺子的房門。
“進來。”葉老爺子端坐在實木椅子上。
“謝謝您,師父。”韓雨很認真的道謝。
葉老爺子瞬間謙虛,“謝我干嘛?我什么都沒教你。”
韓雨搖搖頭,“您教我的,比我苦練刀工十年都有用。”
葉老爺子笑了,按手讓他坐下。
其實從第一天葉老先生看重韓雨,想收他為徒開始,老爺子就已經發現韓雨缺少的根本不是技藝上的進步,而是在表達形式上的點撥。
所以老爺子才會天天讓韓雨去砍柴。其實葉老先生可以主動告訴韓雨,讓他砍柴的目的是什么。但是老爺子沒有,因為他相信,韓雨是可以通過思考,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
“我想問您一個問題。”韓雨認真的說道。
葉宗仁溫和的說道,“問吧。”
“您雕刻的黃楊木雕,隨便一個作品都夠買一套下個當好的房子,就算您不喜歡城市里擁堵的生活,隨便在風景如畫的位置,買幢房子,帶個小院子,閑來無事養些花花草草也可以啊,為何躲在葉家村?”這個問題在韓雨第一天拜訪葉老先生時,就想問他,只是一直沒有好意思問出口。
葉宗仁哈哈大笑幾聲,表情輕松的說道,“很多人以自己的作品在某某拍賣行,拍賣出多高的價格為榮。有的甚至可以吹噓一輩子。”
“難道您不是為了賣錢?”韓雨都沒敢說出自己其實雕刻就是為了賺錢啊,因為賺錢了,才能讓手工藝制品商店不用關門,才能保住商業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