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這邊,第一批的志愿者都在進行著最后的體檢與調養,而這并沒有康碩康碩什么事兒,此時的他正在實驗室跟趙為民一起探討異源細胞培養與復制的問題。
按照康碩的要求,這些細胞只要外部結構,內部包括遺傳物質以及實驗各類功能的細胞器都不要,用混沌程序配合人工微環境來模擬完成細胞生命行為。
這其中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在沒有生命行為的情況下保持細胞膜的性質。
這些日子,在驗證生命科學擬真實驗室的同時,趙為民帶著他的助理和學生也在開展相關的研究。
“情況如何?”趁著間隙,康碩也是詢問著這批細胞的一些情況。
“這……”趙為民頓了一下。
“出了什么問題了嗎?”康碩問道:“有的也不妨直說,我們共同探討一下一下解決方案。”
“問題倒是沒有問題,就是有兩種不同的思路。”趙為民說道:
“活細胞去除遺傳物質和細胞器,置于特殊的溶液中,確實可以長久存在,但這其中有一個難題不好解決,就是這些細胞最終是要制作成混沌芯片存于人體之內的,人體之內不可能滿足這種環境。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我一直致力于培養一種細胞,這種細胞的細胞膜本身可以不依賴于生命活動長期存在,也已經有了一些思路,通過人工編輯細胞的遺傳物質,讓它合成一種特殊的膜蛋白類物質,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事實上,我們已經從一種細菌當中提取到了這種東西,正在進行分析合成這種物質的遺傳信息,通過基因編輯讓現在的細胞也產生這種特殊的膜蛋白,試驗了幾次,效果不是很理想。
“這個時候,我的一個學生提出了另外的一種思路。那就是,不利用遺傳物質,直接將這種膜蛋白組合到我們獲得的細胞膜當中,這種方法也并不簡單,直接操作磷脂與蛋白質的排列也是一個復雜的課題。
“我們也一直在討論這兩種方法的可行性,目前還沒有最終確定是否要使用這種方案。”
聽了趙為民的介紹,康碩也是明白了目前的狀況,不是沒有辦法,而是有了兩種辦法,但兩種辦法都不是太簡單。
而且,趙為民說是學生們在討論,康碩也看出來了,這可不像是討論,而是已經起了非常大的爭執了。
當然,這也跟趙為民培養學生的方式有關,他向來不干預學生的奇思妙想,甚至還在背后推波助瀾,讓持有兩種觀點的學生想辦法去證明自己。
而證明自己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學習和提高的過程,即便最終失敗了,也能有非常大的收獲。
事實上,持有兩種觀點的學生理念差異還很大。
有人認為,必須從遺傳物質著手,通過遺傳物質合成的膜蛋白才更穩定,也更符合邏輯。人工強行把這種膜蛋白附加到細胞膜上,那就不符合“自然法則”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