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目睹天災并行下,民不聊生的慘象。
沉文月和小武雖然同情災民,有心幫助,卻是無能為力。
在經過大量的難民群的時候,小武緊了緊將裝著干糧的包裹,右手摸著佩戴在腰上的駁殼槍,警惕的注意著四周。
同樣作為農民的孩子,嘗試過饑餓。
小武太清楚了,在饑餓的影響下,人性什么是根本不存在的。
他和沉記者就帶了這一周的干糧,這要是暴露在災民們的面前,這些惡急眼的災民絕對會一擁而上,引起不必要的暴亂。
“鄉親們,大家繼續往北走,路上會遇到一些收容站,那是我們八路軍晉西北抗日第一支隊,在沿途搭建的一些收容站。
那里的同志會告訴大家之后怎么走。
只要過了黃河,進了三晉,我們八路軍一定會想辦法幫助大家共渡難關的。”
這時,有一道聲音從不遠處傳出,沉文月和小武聞言望去,原來是遇到了一處由獨立團修建的收容站。
收容站的同志們正在和過道的災民們做宣傳。
“孔團長幫助災民的舉措都已經延伸到這里來了”望見這一幕的沉文月感慨道。
小武笑道“是啊,我們團長一向考慮的比別人長遠,他老早就說,要在沿途搭建這些收容站,幫助逃難的百姓們。
團長說,只要大家齊心協力,堅持堅持,困難遲早會過去的。”
沉文月點了點頭。
她也有幫助災民們的方法。
她一路走來,遇到集體逃難的百姓,一個個面黃肌瘦,官道兩旁隨處可見餓死之尸骨。
她都嘗試用手中的相機拍下。
用她的話說“各地的軍隊和政府眼下只關注著對日的戰爭,哪里有人注意到眼下發生的慘劇
這里的一幕幕,如果不用相機拍攝下來,保留下來,又有誰會相信呢
希望這次深入采訪獲取的資料,還有拍攝的照片,后續發行的報道,能夠引起政府的重視,將重心放在對災民的幫助上。”
為此,沉文月在沿途還采訪了一些災民。
小武在一旁虎視眈眈的同時,替沉文月解釋道“老鄉,這位是記者,能把咱們這里發生的苦難給報道出去,讓所有的地方都知道,到時候政府才能把注意力放過來,幫助大家,沉記者要是問什么,你就配合配合,如實回答”
那被問話的老漢聽了這話,倒是點了點頭。
沉文月問“老鄉,你是從哪里過來的”
老漢操著一口河南腔道“俺是一路從豫中來的。”
“豫中,那這一路的路途可不近”
“咦,誰說不是嘞,跟俺同行的,一路上餓死了七八個”
“為什么要逃難過來我聽說豫中是發生了旱災,但是政府就沒有進行一些救助的舉措嗎”
那老漢一聽這話,竟是露出義憤填膺的神情,大罵道“咦,那些狗東西,能指望的住
原本俺們家家戶戶重點地,多少家里還攢了點糧食,那些白狗子三天兩頭的進村征糧。
平時收成好的時候,俺們家家戶戶吃著雜糧,就著野菜,還能湊合。
一旦遇到天災,收成不好,連野菜都沒得吃,俺那村子周邊的榆樹皮都被吃干凈了。
孩子們餓的不行了,去吃觀音土,有好些肚子疼,給活活疼死的。
俺們想求個活路,只能逃出來。
就這還是那些有力氣跑路的,那些上了年紀跑不動的,只能呆在村子里,等著活活餓死”
說到心酸之處,這老漢哽咽著,竟不能言語。
聽到老漢這些話,心情沉重的沉文月快速的在自己的筆記本上記錄著,她要把老漢所說一絲不差的報道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