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在腦海中回憶著自己在竹屋內遇到陳都的事情,這幾日來他一直在猜測齊衡的心思。
如果說齊衡能夠知曉自己與朱元璋背后所發生的一切還可以理解。
對于朱元璋也一直有忌憚也可以理解。
可他又為何要對自己這么做,又為什么要派人來找自己。
自己的存在,對于齊衡而言,似乎并不重要。
也沒有必要。
以齊衡的才能,有沒有自己在他身邊,根本沒有任何的區別。
畢竟齊衡不是朱元璋。
可他苦思幾日,始終想不明白。
也是在最近幾日往金陵城中趕來時,他才突然想明白了齊衡的真正用意。
一時間,敬佩不已,敬佩的是五體投地。
好像這中間所發生的一切,都在齊衡的掌控之中。
之前他就在想,按照當時的情況來看,齊衡對于他劉伯溫與朱元璋私下的見面以及談話內容肯定是一清二楚的。
既然如此,他為什么還要主動來找自己這位在某一方算是背叛過他的人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齊衡要的就是這樣一個人。
這樣一個在朱元璋看來,背叛過齊衡,不可能是齊衡的人的人。
如今齊衡功高蓋主的事情,聰明人都看的出來。
齊衡又怎么會不知道。
雖然他的身世為他抵擋了一些朱元璋的猜忌,可當他齊衡的功勞真的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歷史上帝王殺親兒子的也不是沒有,更何況是小舅子,一個外戚。
相反,外戚的身份可能在初期給齊衡一些保障,但到了后期,一旦建國了,統一了天下呢?
外戚勢大,禍國殃民的事情,歷史上也略見不鮮。
朱元璋這么勤學的一個人,會不知道嘛?
到時候,又會怎么辦?
如今這金陵城亂成這樣,可謂四面楚歌,可齊衡這個虎威大將軍,卻沒有了蹤跡。
除了朱元璋不愿意召回他這個原因外,是否有齊衡自己不愿意回來的緣故。
這些,他都是在回來的路上,聽到馬秀英提起最近齊衡都不在金陵時,才想到的。
按照這個思路理下去,劉伯溫便也就不難發現齊衡派人見他的用意。
雖然劉伯溫還不敢百分百的確定,但他隱約間感覺到,齊衡有意在暗地中培植出一個可以和李善長分庭抗禮的人來。
可不管是培植誰,只要跟他齊衡有關聯,便一定會被朱元璋所忌憚。
將其認定為齊衡的人。
可無論朱元璋如何的在對立面培植勢力與其針鋒相對,難道還有人能強過齊衡的存在不成?
這一來二去的,齊衡便成為了朱元璋之下,無法根除的一個隱患。
久而久之,必成朱元璋心腹大患。
所以,齊衡為了讓日后不至于出現這樣一個局面。
所以才甘愿開始主動的隱退。
在暗中幫助朱元璋的同時,不顯山不漏水,讓表面上看,似乎朱元璋靠著自己的能力便解決了面前的困局。
到時候,對待齊衡自然不會再像往日一般忌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