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神話愚民之策,不利于朝廷的管轄。”
“日子過好了,百姓會去參拜廟宇,認為是神佛給了他們好日子過。日子過不好了,百姓也會去參拜廟宇,請求神明給他們賜福,如果所有人都這樣,將朝廷帝王置于何地。”
“朝廷百官做了這么多的事情,做了這么多的好事,豈不是都歸功于了神明,感恩上蒼降下圣賢?”
“短時間內這樣的愚民之策看似效果不錯,但長久以往,百姓對于朝廷沒有歸屬感,不利于王朝的長久。”
“遠的不說,就說這大元代宋,區區百年,你們這些讀書人只怕早就忘了什么唐宋之盛,對于百姓而言,這天下不過就是換了一個主人而已,而自己都是王朝的奴才罷了。”
“所以,我認為,這登基詔書要么不要做,要做了,就做好,告訴天下人,大明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百姓的主子,大明好不好,要看所有人的努力。”
“這便是大明的骨頭,天下人死不絕,大明就不會亡。”
眾人聽著齊衡的話,都覺得耳目一新。
尤其是李善長和劉伯溫。
他們一生所學皆是古時才學。
也都是從歷朝歷代的身上所學來的經驗。
可如今,齊衡的話卻仿佛讓他們看到了不一樣的東西。
想想古時歷朝,哪個不是奉行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念。
將天下當作了一家之天下。
然后以天地君親師這樣的思想來主導蒼生。
帝王,那是要比親人還要高一層的存在。
帝王就等于家國。
可帝王等于家國嗎。
封建王朝的本質,帝王皇室本身就是世間最大的奴隸主,最大的地主。
齊衡的這番話,等于是在給大明換骨頭。
仔細思量后的李善長和劉伯溫,也都品出了這番話中的滋味,不由的,都不經意的看向了一旁的朱元璋。
他們都明白,如果真的可以按照齊衡所說的這樣來執行。
大明必然會不同于歷朝。
是從底子上的不同。
是脫胎換骨般的不同。
但是,這樣的變化對于帝王而言,可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等于是削減了帝王的重要性和權柄。
朱元璋雖然沒有學過太多的東西,但漸漸的也品出了滋味。
沒想到一個簡單的登基詔書竟然里面還有這么多的門道。
不過,齊衡所說的這些話也不過就是淺淺的點了這么一下。
并沒有很深得去探究。
而朱元璋在感受到眾人看向自己的目光時,立馬裝出一副憨厚的表情,說道:“就是一個登基詔書,怎么還有這么多門道。”
“咱聽不懂,不過,咱還是贊同軍濤的話,不搞那些亂七八糟的虛詞,咱是什么樣,就怎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