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習慣了,差點忘了。”
郭嘉猛地反應過來,轉而理直氣壯道:“君侯經常有獨特見解,下官想聽一聽,或可觸類旁通。”
這不是替你效力嗎?
問一句怎么了?
潘鳳面無表情看著郭嘉:“奉孝多喝幾口美酒,先想想。”
郭嘉聞言看了看懷里的酒壺。
呵,拿美酒提醒和威脅我?
你贏了。
“下官剛剛想了兩計,僅供君侯參詳。”
“兵法有云: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強攻并非良策,君侯可詐敗,引袁紹軍出城追擊,在險要之地埋伏重兵,攻其不備,可大勝。”
潘鳳臉色怪異:“詐敗常用于陌生人之間,本侯先前差點取了袁紹性命,這會詐敗,奉孝覺得袁紹會信嗎?”
郭嘉擺了擺手:“那就第二計,君侯莫要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一邊圍攻壺關,一邊安排其他人攻掠上黨郡其他縣。”
“待上黨郡除壺關以外的疆域盡數落入君侯之手,壺關孤立無援,用不了就會不戰而下。”
潘鳳笑道:“此計甚佳,此乃陽謀,容不得他袁本初不接招。”
總的來說,和他想的一樣。
這場征戰雖然要贏,可對他來說,慢點比快點更好。
不管是將這支混雜的大軍變成他忠心的部下,還是消耗掉,都要足夠的時間。
而這段時間,一直耗在攻打壺關這種險要關口上,既浪費,又顯得他無能。
不如乘機收了上黨郡的地,再窺視河東之地,豈不美哉?
打仗打到最后,比拼是國力。
潘鳳就不信,袁紹占著壺關那點土地貧瘠的地方,能拼的過有整個冀州支持的他。
要知道,壺關里可是有兩萬多大軍。
大軍人吃馬嚼,每日消耗的糧草可不是什么小數目。
潘鳳甚至覺得無需攻城,圍城一段時間,袁紹就得乖乖出去另尋出路。
對了,潘鳳在出征之前,特意將此事上報給天子,請朝廷一起出兵夾擊袁紹。
董卓要是真恨袁紹,出個幾萬大軍問題不大。
就看袁紹的抗壓能力有多強了。
郭嘉問道:“君侯打算派誰去攻掠上黨郡其他地方?”
潘鳳回道:“討逆將軍張郃、河間郡太守劉備。”
郭嘉故意問道:“為何?”
潘鳳淡然道:“張郃及部下會恪守本侯之令,不騷擾百姓,劉備此人為漢室宗親,行事頗為仁義,同樣不會欺壓百姓。”
“此二人去攻掠地方,起碼不會致使民不聊生。”
郭嘉贊道:“君侯仁德。”
仁德嗎?
潘鳳不置可否微微一笑,只有他知道,他想保全漢民的數量,以避免某個悲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