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總說,柴達木盆地的旅游資源也極其豐富,但因條件惡劣,發展的很不理想。
如果開發柴達木盆地的項目能夠批下來,只是旅游產業一年的收入就非常可觀。
但鐘成對此卻不感興趣,他只對能夠給國家帶來實質性好處的事情感興趣。
在柴達木連軸轉地考察了一周后,鐘成把劉玉柱留下來,與西北化工制定新的方案,他和周虎返回了北山。
鐘成把原西海工程方案更改成了兩期。
一期項目只是在原方案基礎上增加九臺燧皇核聚變發電機組,和一些緊缺礦產的開采。
就這樣,投資也增加到了500多億。
二期項目就是按照林總的建議,對柴達木盆地進行全面開發,投資保守估計在5000億以上。
包括一系列礦產開采、化工廠、基礎設施建設,同時還將引入大量的人口,擴建新建十二座大型城市。
二期工程結束后,柴達木盆地的常駐人口至少達到一千萬以上。
這對解決即將到來的勞動人口過剩問題,將起到極大的作用。
其實鐘成的心中還有西海三期工程,只是沒有說出來而已。
柴達木盆地略呈三角形,東西長約800公里,南北寬約300公里,被高山環繞。
就是一個縮小了一倍的塔里木盆地,最適合進行“搭涼棚工程”試點。
面積雖然只小了一倍,但難度卻要小十倍以上。
如果在西海工程前兩期就開始進行前期準備,到時實施起來并不是不可能。
華夏的四大盆地中的三個,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面積遼闊,但都分布著大量的沙漠地區,不適合人類居住。
在鐘成的夢想中,這些問題都希望盡早解決。
如果在柴達木盆地試點成功,就可以推廣到其它兩大盆地。
這將為華夏提供四五個華北平原大小的宜居土地,功在千古!
到時,國人只會感嘆人口太少了。
但這么大的工程,而且聽起來就像是天方夜談,鐘成不準備先說出來。
在一些基礎準備工作完成后,再正式提出,就不那么突兀了。
基礎準備工作主要有三項:
一是作為“涼棚”支架的碳纖維材料的研發生產,其實鐘成的息壤納米管就是最好的高強度輕型材料,但不可能用這個,造價受不了。
二是作為“涼棚”篷布的納米鏡膜材料的研發生產,最好能夠做到吸收轉化太陽能,一舉兩得。
三是這種超大型建筑工程的實施技術,當時他們想得簡單,就是在高山上豎幾千根鋼架支柱,然后拉上支架,搭上篷布就行了。
在認真考慮實施時鐘成發現,在高空中搭建“涼篷”,光就一個氣象條件的因素就非常復雜。
這么巨大的“涼篷”如何抵抗大風暴雨這些極端天氣,正常的氣流上升、下降都會讓人頭痛。
所以在前期準備中,鐘成除了讓劉玉柱負責兩種主要材料的研發工作外,還要專門收集當地的氣象數據。
最后,將這些氣象數據輸入到太虛實驗系統中,構建柴達木盆地的仿真模型,在模型中先期進行工程實施方案的模擬。
這些準備工作非常龐雜,鐘成也不給劉玉柱施加太大壓力,希望他能在五年內完成。
到時,他也能騰出精力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