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真是很快,眨眼一個學期就過去了。寒假的時候,陳萱萱去桐花磥走親戚。她第一次到桐花磥這個地方,是七八歲的時候。那年正月,舅公辦大生日,奶奶回桐花磥拜壽的同時順便拜個年。奶奶年紀大了,加上去桐花磥的路遠,平時走親戚都是兒子們代勞。這一年,她突然下決心要回去一趟,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老人家半邊身子埋進土了,說不準哪一天就死了。”奶奶擔心以后沒有機會再回去,后輩理解這份心情,也就沒有阻撓。
那一年,奶奶帶了陳萱萱和堂妹一起去。早上天剛蒙蒙亮,陳萱萱們就從家里出發了。去桐花磥的路是一條山間小路,走過山路的人都知道,它狹長陡峻,遠遠望去,像一條白蛇伏在山嶺若隱若現。車子開不進,全靠腳力。
兩個小女孩極其興奮,像是要經歷一場特別的旅行一樣,她們從未去過桐花磥,對即將要到的地方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期待。不僅早起沒賴床,沒抱怨,還在趕路的時候像脫韁的馬兒一樣歡樂地跑在前頭,兩個人不時地比誰快,恨不得頃刻就到奶奶口中所說的桐花磥。小孩子腿快,勁足,一路都跑在前頭。奶奶叫她們走慢點兒,等一等她老人家,倆人就停下來等一會兒,可馬上又越走越快,又到前頭去了。
期間,她們不停地問奶奶,桐花磥是什么樣子?奶奶認真地同她們說起了遙遠的桐花磥的故事,說起她還是女兒時的故事。陳萱萱聽著這些故事,像是來自另一個世界的遙遠傳說。
“原先的時候,桐花磥很有錢,人也比現在多多了,都是大地主,家家戶戶吃不完的糧食,穿金戴銀,住的屋都起得又大又好咧!上三座下三座啊!那時候瓦窯灘鬧饑荒,全靠桐花磥供了一年的糧食,才救了他們一個村。所以別人都說‘桐花磥不開倉,餓死江村瓦窯灘’。”陳萱萱不禁噗呲一笑,心里想,這話估計瓦窯灘的人不愛聽。當時的陳萱萱怎么也沒想到,長大后的自己居然就嫁到了瓦窯灘,或許這就是說不清的緣分吧。而瓦窯灘(現稱訪堯)這個神奇的地方,也有著許許多多的傳奇故事,這是另話了。
兩個孫女還在不停地問桐花磥是什么樣子,想問出更多,奶奶翻來覆去地說著桐花磥的老屋有多好,那里的谷子堆得有多高,那里以前出過很多當官的,那里的田多地多,她們居然也聽不厭。
奶奶的描述也讓她們這兩個沒有見過世面的孩子心馳神往,那時的陳萱萱心里第一次冒出了“繁華”這個詞。現在回憶,那是她平生去過的第一個古村。長大后陳萱萱才知道,桐花磥在地圖上叫桐禾磥,當地人口音叫桐花磥。
奶奶走累了,在路旁找了根柴禾當拐杖,拄著它上山。之前陳萱萱每翻過一座山都會回過頭來看看自己走了有多遠,可漸漸地,疲憊消磨了她的熱情與活力,后面也就懶得再看了。漸漸地她們的話也不多了,因為上山實在太吃力。一老兩少走了很久,一直走到響午太陽當頭還未到,她們都走得很累,不停地問奶奶還有多遠,奶奶不是說還遠得很,就是說還沒到一半。后面她們干脆放棄不問了,盲目跟著走就是了。
走著走著,奶奶叫她們等一等,問:“看不看得到路下面的屋?”陳萱萱探頭往路下面一看,果然看到了很多房子的屋頂。“看到了,下頭有屋。”奶奶說:“看到屋就快到了。”終于聽到快到了,陳萱萱和堂妹心里都很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