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的春天,陳燕和劉秋結婚了。
因為兩家都沒錢,所以只能把婚禮變得簡單又簡單。
根據當地農村的禮節,除了給彩禮錢,兩家人還得各自置辦三天流水席。
男方要給女方買新衣裳,而女方要抬一把大紅色的傘,背一面鏡子,還要買紅色的毛毯。等到了辦喜事的那天男方帶上禮金和禮品到女方家迎娶女方,女方的表哥或者舅舅則給男方披上毯子,然后女的就可以被男的接走了。
可他們沒有三天三夜的流水席,沒有新衣服,沒有禮金,如今的車和房更是沒有。
春分那日劉秋找了和自己比較好的幾個朋友,殺了一頭豬,買了些水果和糖,牽著騾子就去了陳燕家。
有點胖胖的,笑起來憨態可掬的顧體給劉秋背著水果和糖;長得高高大大的圓臉的柳劍負責豬頭和豬腳;不高不瘦國字臉的湯星和瘦高個兒的解稻背著豬坐墩(豬屁股);剩下的胸脯啊之類的放在兩個籃子里由那只可憐的瘦騾子馱著。
兄弟五人和一只瘦騾子就這樣上路了。
到陳燕家已經中午了,李美鳳把人迎了進來給他們做飯。
于是那豬肉就變成了劉秋和他好兄弟們的食物。
吃過中飯陳燕就騎上騾子和劉秋他們走了,劉秋家沒有彩禮過來,所以陳燕這邊也沒有陪嫁的東西。只有一套被子和一只熱水壺,是李美鳳買的,放在騾子馱著的竹筐里頭。
兩個人就這樣舉行了寒酸的婚禮,兩手空空組成了新的家庭。
雖然沒有婚禮,但劉秋帶著陳燕去旅行了。一場很短暫的周邊游,乘著火車到臨安古鎮,看了世界第二孔廟,走了朱家花園,也去燕子洞嘗了一碗燕窩紅糖稀飯。然后兩個人又坐上小火車轟隆隆回到家,攜手開始新生活。
嫁到劉家,又是另一段艱苦奮斗的故事,但那些苦難和心酸里也摻雜了很多幸福和快樂,比起在陳家倒是多了些酸甜味兒出來。
陳燕和劉秋一家住在一個院子里。院子是劉家從祖上就傳下來的了,里面原本住著五六戶家人,都是劉家榮的親兄弟姊妹和他們的兒女,但現在大多都各自出去討生活了。
唯有劉家榮和家人留下。
他是老幺,哥哥們當兵的當兵,送信的送信,死的死,就他一個陪著自己的母親,他是走不了的。
年前劉家榮的母親也去世了,原本她住的正房就空出來,劉秋和劉定哥倆就搬進去住了。可劉秋和陳燕結婚了總不能繼續住在祖婆婆的屋子里。
劉家榮夫妻兩個住在一間小矮房里,旁邊有一間屋子是分給老三劉家光的,但他一家都移居昆明。那間屋子就變成了牛舍,牛舍上頭是沒人住的一個小閣樓。
劉家榮和劉秋就用泥巴重新把牛舍樓上的墻砌好,成了劉秋和陳燕小兩口的婚房。
回到劉家天都快黑了,劉家榮的老婆魏海仙早早就在中門外等著了,見人一到趕緊放了鞭炮端出熱在鍋里的菜大家一起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