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娃的日子令陳燕倍感煎熬,于是剛出月子她就背起孩子干起了活。
平日里沒事就到地里澆菜水,或是在家做家務,有時候就幫劉家榮和魏海仙搬玉米。
她是最閑不住的人,月子里憋壞了,出月子后卯足了勁兒的干活。早上天一亮給孩子喂了奶就拿著桶去澆水,中午的時候太陽太大她就坐在中門下洗衣服,有時候就跟著魏海仙織毛衣。
可陳燕天生不是個有手工天分的人,她織的毛衣要么就是太緊,要么就是松得漏洞。而且全是錯針腳。花了兩個月的時間給劉秋織了件毛衣,劉秋穿上試試立刻就脫了下來,織的太緊了,人穿著硬,硌得慌!
沒辦法,陳燕后來就放棄了織毛衣這事兒。
煙葉烤完就進入了秋季,玉米早已經在地里成熟了。陳燕和劉秋在山里種了些玉米,現在劉秋一個人實在搬不完山里的玉米,陳燕就把孩子交給在家的婆婆,和劉秋一起搬玉米去了。
孩子才三個月大,還在吃母乳。陳燕每天天還沒黑就起床洗漱,小寶寶還睡得香甜就被弄醒吃奶,吃了奶她就將孩子抱到奶奶的被窩里,從此女兒就成了魏海仙的主要任務了。為了生活陳燕必須那么做。人生就是這樣,取舍有度,有舍有得。
劉秋把玉米用鐮刀一顆顆砍倒,陳燕就坐在鋪著玉米桿子的地上把玉米一苞苞從桿子上摘下來放到大大的化肥口袋里。
將近中午又挑著一挑玉米回家,順便再給孩子喂一次奶。
有時候陳燕還沒回來孩子就餓的受不了了,那時候也沒啥奶粉之類的,就算有怕是也買不起。婆婆就熱些米湯給小孩喝,有時也會用頭天吃剩的米飯煮成米糊喂給孩子。這導致原本就虛弱的孩子腸胃也跟著不好起來。
那年迎著秋天的小尾巴,陳燕夫妻賣了玉米有了一筆小小的收入。
陳燕開開心心的到街上買了肉回家準備好好吃一頓。
劉秋也到村子附近的塘子里抓了幾條鯽魚,此刻正專心致志的殺魚。
陳燕坐在灶前生火,準備煮米。
“我合計著,豬咱還是得養幾頭,可以喂山里頭的野菜,還有塘子里的水葫蘆(一種浮萍草,塘子里泛濫成災,很多村民都拿回去喂豬),養半年就可以賣肥豬,就算不賣咱也可以留著自己吃。“陳燕正用火鉗把剛點燃的松毛夾進鍋洞里頭。
陳燕點點頭說”現在咱不是有一點錢嗎?明天我們去買頭牛和牛車。“
陳燕把柴火慢慢加進去,一點點引著火“要得!這樣去山里也方便些,以后也不用到處借拖拉機了。”
可天不遂人愿。
牛太貴了,一頭牛加上馬車得要兩千多元錢,買了牛和牛車就一年的收入幾乎要全沒了,那還有明年的預算,得留著化肥錢,生活費等等。
陳燕皺著眉頭和劉秋一同從街上回來。
鄰居也是劉秋的二大伯,正坐在他家門口吸著大水煙筒子,見了他們一下子放下煙筒喊道“你們是不是要買牛和牛車?”
陳燕愣了一下,隨即想到魏海仙。
肯定是她說的。
她訕訕的說“是啊!可是錢不夠買。”
二大伯招招手道“我有一個辦法,就看你們同不同意了!”
陳燕聽了兩眼放光的說“怎么不同意了?你先說說到底啥子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