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重要的領域,公公卻交給東林黨出身的黃、涂二人,這說明魏公公用人,確是不拘一格,也確是對于東林黨人是真心容納的。
除黃、涂二人外,又有程正己、孫必顯、孔明德等眾多東林書院弟子參與了皇軍和特區的建設發展,一樁樁實例都清楚表明魏公公真的是將東林黨作為內部矛盾來處理,而不是敵我矛盾,非要斗個你死我活。
所謂的東林黨,不過是利益集團的代言組合體而矣。
魏公公和他領導的特區、皇軍同樣也是利益集團的組合體,只不過公公這個組合體比東林黨更加先進,更加能代表皇明發展方向,更加能代表皇明百姓利益而矣。
政治宣傳和軍隊建設這一塊,公公放手使用東林黨人,在根本的經濟領域這一塊,魏公公也沒有對東林黨以及他們背后的江南士紳集團關上大門。
公公一直希望江南士紳集團也能加入到海事大業中來,和以浙黨為首的海商勢力合作,為大明朝的經濟注入17世紀最強的活力,從而能夠挽救這個即將崩潰的帝國。
《魏公文集》中曾指出,經濟革新勢必會帶來政治革新,政治的革新也勢必會帶來思想的解放。
三者之間是有著先后順序的,沒有任何一種思想是憑空產生的,也沒有任何的政治革新是沒有經濟利益推動的。只有經濟革新才能帶來一系列的革新。什么是經濟利益?富國強兵,國泰民安即是。
放在一家一戶身上,便是要去多掙錢,解決溫飽問題。只有溫飽問題解決后,才會想到去過更好的日子。那么之前家庭的生產生活方式就要隨之改變,這就是革新。生活好了,健康和娛樂以及方方面面的要求才會出現,這就會有思想的解放。
引用在江南士紳集團身上,用公公的話講,守著那一畝三分地,守著那小作坊,成天到晚就想著如何讓朝廷不收稅,從而能將原本納入國庫的銀子揣入自己的腰包,當守財奴,而不是想方設法擴大規模,拓展渠道,提高銷售利潤,做到個人和國家又贏,那就活該這些人被滿清一鍋端,來個探花不值一文錢。
可惜的是,目前為止,東林黨人背后的集團并沒有加入到公公為首的海事大業中,甚至于十分敵視和排斥。前兩年公公和應天巡撫、蘇州、常州等地方官府的沖突就是這個現象的表現。
為了打破江南士紳集團對海事特區的封鎖,公公不得不采取“封江靖海”這一手段,又親自巡視江北,從而在封鎖圈中打開了一條商路,以武力半威逼半利誘,從而才為特區方面的海事貿易打下基礎。否則,連基本的商品都沒有,何談貿易!
浙閩海商勢力這一塊,原先和公公的利益也是有著沖突的,幸得公公放下身段,前往寧波拜會四明相公沈一貫,以利益的退讓換得了以浙黨為首的海商勢力的合作,這才成就了今天的聯合艦隊以及臺灣親軍都指揮使司,否則,困難重重。
魏公公是心地仁慈的人,他并沒有因為江南士紳集團的敵視和污蔑而對東林黨產生殺機,他希望能夠通過幾年的海貿發展讓東林黨人和他們背后的集團看到海事大業的好處,從而能夠主動投入進來。
但京師東林黨科道的上書以及楊漣的叩門未遂事件,讓公公意識到頑固保守派的力量很強,他們對自己的威脅也很大。
我欲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崔應元帶來的消息比較全面,東廠的情報搜集能力還是當世一流的。從各種消息中,魏公公分析出楊漣等人上書的根本目的不僅僅是要干掉他魏良臣,而是要將和他魏良臣合作的浙黨也連根拔起。
這是個政治上的連環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