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匈奴大軍正在緩緩而前,自從前番驅逐了前來擂戰的漢軍之后,漢軍便不再前來騷擾,這也讓路途變得平靜,在有兩天路程便能抵達匈奴王庭了,此時的呼廚泉心中火熱,就連一旁前來催促進軍速度的鮮卑傳令兵,那傲慢的眼神和語氣都不以為意了些。
自從漢軍喊出“匈奴無勇士,落馬如歸家。”之后,鮮卑對自己的態度也愈發的不屑了,一開始呼廚泉還很憤懣,但久而久之,也就習以為常了。。。
呼廚泉看著眼前高嶺,只覺得仿佛被什么東西盯著一般難受,便拉過一旁的當地土著問道:“此為何處?”
那土著連忙回道:“這里沒有名字,只是這個山嶺從西北處看像極了匍匐的惡虎,我們都叫它惡虎嶺。”
呼廚泉點了點頭,原來是有惡虎當面,難怪看著不舒服,等到自己鏟平了漢人和於夫羅的聯軍,一統匈奴之后定要將這里鏟為平地。
他選擇性的忘記了這里也是屬于他承諾割讓給鮮卑的地界。。。
“傳令軍隊,快速通過這惡虎嶺”只見他大手一揮,大聲喝道。匈奴部隊也加速行進起來。
。。。
過了約莫一個時辰,彌加率領著兩萬鮮卑騎軍步入惡虎嶺,前面有匈奴軍開路,他走得也不是那么謹慎,只是讓斥候一直保持著和前軍的聯絡,同時保持著單于傳令于他的三十里距離。
就在這時,斥候回報,匈奴軍和於夫羅軍交戰起來了。
彌加不屑的說道:“不用理會,那呼廚泉手上騎士兩三萬,漢軍那幾千人擂戰掀不起什么風浪,最多就是再讓匈奴人落落馬罷了。”
彌加身后的鮮卑將士聞言大笑起來。
那斥候卻說道:“前方交戰人數恐怕不止幾千人,兩軍人數規模都相差無幾,喊殺聲沖天。”
彌加一愣,隨即大喜,漢人大軍終于敢與之一戰了?
連忙叫來親衛報信于檀石槐,同時駐軍備戰,準備等待檀石槐的傳令。
而作為先鋒的呼廚泉此時正與於夫羅所率大軍殺得難解難分,兩人相見的那一刻便沒有對話,直接率軍掩殺上來,絲毫不顧及一母同胞之誼。
兩支大軍合共四五萬匈奴人在草原上殺得難解難分,呼廚泉和於夫羅更是親自披掛上陣,對于他們彼此來說,只有對方身死,自己才是匈奴唯一的繼承人。
呼廚泉知道彌加就在其背后三十里,很快支援就會到來,而於夫羅也抱著相同的想法,所以對這一戰毫無保留,都想著在這一戰解決掉對方。只是事態的發展,可能會讓他們失望。。。
呼廚泉在交戰了半個時辰后,就收到了彌加被伏擊的消息,想著脫離戰場,但是此時兩軍已經膠著在一起,貿然退兵等待的就是一邊倒的屠殺,而於夫羅等待漢軍伏擊彌加后前來支援,卻不料漢軍遲遲未至,心下
(本章未完,請翻頁)
立刻判斷出漢軍恐怕也遇到了麻煩。。。但是此時貿然退兵和呼廚泉的處境一致,也只能硬著頭皮廝殺。。
久候的援軍遲遲不見蹤跡,一直到兩軍死傷過半,廝殺到天色漸黑,兩軍在丟下了數萬人馬的尸體后,才逐漸罷兵退回。
。。。
話說彌加差親衛前去中軍報信之后,便開始備戰,不料高嶺西側突然喊殺震天,不消片刻,便有大量的煙塵和旗幟滾滾而至。彌加眼神寒冷正欲率軍迎戰,不料東側喊殺聲也是震天而起,煙塵中大量的漢人騎兵沖將而來。
這左右被夾擊,彌加急忙整軍,他看到西側煙塵中大量的旌旗,而東側則少了很多,判斷東側的漢軍較少。
鮮卑也展現出了強軍的一面,只見在彌加的安排下,中軍雖略顯慌亂但還是快速的穩定下來,并且留下八千士卒原地結陣,弓箭上弦準備迎接西側敵人,而彌加親率一萬兩千騎兵朝著東側自己覺得較少的漢軍發起了反沖鋒,意圖先剿滅東側來敵。
只是他的判斷出現了嚴重的錯誤,西側才是漢軍張旗佯攻的方向,而東側則涵蓋了平北軍幾乎所有騎軍,兩萬多騎兵手持長弓,腳踏馬鐙,兩軍還未接觸便狠狠的射出了手中箭矢。
在彌加不敢置信的目光中,射翻了一片又一片的騎兵。
騎射一直都是自小在馬背上長大的游牧民族的專利,什么時候漢人也掌握了?而且這距離還沒到匈奴的射程,但是漢軍已經可以射到了。
那只能說漢軍在馬上所用的弓更為強勁,因為在馬上也要解放雙手才能彎弓射箭,這也導致在騎射中所用的弓都不會太強勁,不然很容易失控或脫手。但漢人好似根本不在意這個一般,而且看這一輪馬上齊射,他們還完成得很好。
彌加面色陰沉,快速的催促著胯下馬匹,想要盡快拉近兩軍距離,讓鮮卑手中的弓箭能夠打擊漢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