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網上說什么的都有,但更多人猜測張啟大概率是要在選擇復賽上揭秘自己目前可墨子號科研項目。
無數人開始期待兩天后的復賽了。
……
等待周五復賽的時間里在,張啟也沒有閑著。
燕京城西,清涼山。
這個不久前被高壓電毀壞的寸草不生的荒山,此刻正在被各種大型機械開坑著。
幾百米高的大山,在經過日夜不停的兩天開鑿后,中間形成了一個中空的地帶,極其壯觀。
張啟戴著安全頭盔,手里拿著一個平板電腦,一邊觀察一邊寫寫畫畫。
在他身后,是龍國科學院的院長慕啟明,還有各種科研機構的科學精英。
一行人的兩側,還有警衛連在護送著。
這兩天以來,眾人發現張啟真的是個天才。
因為張啟腦海中的知識實在是太淵博了他不僅懂物理學,將火箭建造的很多問題都解決了。
不僅如此,他還懂復雜深奧的高等數學。
用復雜的公式將火箭升天所需要的燃料當量算的一清二楚,并且連消耗值都能清晰的計算出來。
更夸張的是,他甚至還能根據山脈的走向,已經迎風坡與背風坡的選址,看出在山脈的那個山峰和位置建立發射中心最省錢。
甚至大家都估計他比681火箭部隊還要更懂火箭,就像是他造過火箭一樣……
他的這種計算能讓眾人折服的很大原因在于火箭發射對于燃料的要求那可是非常精細的。
毫不夸張的說,火箭推機器的燃料是按克算錢的,甚至比黃金還要貴。
發射時,對于燃料的雕刻是重中之重。
每次所需要的燃料,大家都是寧多不少,即使浪費也不能失敗。
而關于燃料的問題,張啟全部解決了。
他竟然能精確驗算到小數點后的幾十位,可見其數學造詣之高,現場很多專家都望塵莫及。
當然,這這個過程中,他也在潛移默化的給這些人灌輸著量子的知識,很快,‘量子’這個詞語就讓這些科學家著迷了。
他們初步了解了量子的概念,明白了量子是一種什么東西。
走到一個山脊前,張啟在手中的平板上圈出一個紅點。
然后滿意的笑著說:“前面是東經36度,北緯45度,火箭發射點就選在這里吧。”
“按照目前的科技水平來看,這個實際上的通訊其實就是一張網,覆蓋著全球各地,而我們不久要發射的量子衛星就是用一根桿子,將這張大網全部撐到深空中……信息將在其中自由穿梭,并且百分百加密,龍國也將從此進入‘保密’時代。”
“之所以選擇這個地方是因為從這里發射的話,可以用最安全的速度將墨子號成功發射,當速度達到第一宇宙速度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根據星球的自轉進入到我們自己設定的軌道中……”
“……”
張啟滔滔不絕的說著,儼然就像一個偉大的學者。
身后各個部門的科學家面面相覷,拿出紙筆趕緊記錄了下來,然后朝身后的人吩咐:“快去做。”
“趕緊記下這里的坐標!”
“讓工程隊馬上趕過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