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啟沒有去管在場眾人的反應,繼續說道:
“我們來以亞特蘭蒂斯文明為例,不考慮那些神話中的記載。
首先,從這些遺跡中發現的建筑群落,和為數不多關于亞特蘭蒂斯生活的壁畫,都向我們證明,這個失落過度曾有著很高的文明水平,雖然比不上現在,卻也是進化到了一定階段。
這樣的文明卻是因為一場洪水而滅亡了。
這在當代看來是很不可思議的一件事,但是它就是這樣的的確確地發生了。
我們不知道這場洪水究竟有多么特殊,是不是還有其他不為人知的原因。
可既然沒有其他證據,我們暫且只能這樣去看待。
我們再向前推。
恐龍的存在毋庸置疑,根據考古學得出的信息可以推斷,恐龍曾經是藍星的霸主,說是統治了一個時代也不為過。
它們又為什么會滅亡?
有說法是說它們毀滅與隕石撞擊地球,也有說法是它們的繁衍體系因為環境的改變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可無論是哪種原因,它們滅絕了,只剩下一堆化石證明它們曾經存在過。
仔細想想,你們覺不覺得,藍星似乎是一直在進行著物種的新舊交替?”
所有人面面相覷,安靜地等待著張啟的下文。
張啟頓了頓,繼續說道:
“我們再將整個藍星的發展軌跡推演到整個銀河系,乃至宇宙。
一個新的理論產生了。
那就是——大過濾器理論。
結合我之前的宇宙悖論,假設:
宇宙中存在除人類之外的很多文明。
處于和我們藍星相近的文明水平,或是更低等級的文明水平,還達不到被觀測到的條件,我們在星球上的大規模活動,也如同最正常的宇宙現象。
而當這個等級的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或者大規模活動一旦達到了可被觀測的條件,就會迎來一次篩選,這次篩選不可通過,或者通過率極低。
那么,是否恐龍的大規模活動和生命層次已經達到了這個標準?亞特蘭蒂斯和失落的史前文明是不是發展到了‘可被觀測’的程度?
藍星上曾經出現過無數次的物種滅絕,不僅是天降隕石,自然界環境改變,我們可以將這些災難視作‘篩選’。
這種篩選周而復始地出現,可能是因為藍星的周期性運動,也有可能來自廣袤宇宙中的未知因素,具體以什么樣的形式,什么時間到來,我們根本無法探知。
就比如說,藍星在運轉的過程中經過一片太陽被阻擋區域,進入了冰河時代,物種大滅絕。
離開這片區域之后,陽光再次照耀藍星,新的物種出現了。
又經過了無數年,藍星又一次進入這片區域,陽光再次消失,新產生的物種再次滅絕......
如此循環往復,周而復始。
而整個宇宙中,每個生命星球都會在經過舒適期繁衍之后之后遇到各式各樣的‘篩選’。
而短暫的舒適期,并不足以讓文明發展出可以通過‘篩選’的程度。
文明想要續存,就必須在‘篩選’到來之前離開或者達到通過‘篩選’的程度,否則只有毀滅。”
嘶~~
所有人倒吸一口冷氣。
一名老教授更是站起身來驚叫道:“這樣也行?”
經過張啟的解釋,所有人明白了。
所有人都明白了大過濾器原理到底是什么。
篩選!過濾器!
這兩個詞用的太特么妙了,簡直不能再生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