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這話,李浪也樂了。
得了!
這事也解決了。
六七個成手,足夠了。
一般這種工人,應該是那種沒上過大學的普通工人。
他們能在工廠做下去,只是熟能生巧而已。
不懂專業技術更好。
在李浪看來,假如他的廠子以后專門生產自主研發的芯片的話,那就屬于非常敏感的產品了。
對于這種產品的生產,最理想的莫過于把生產流程細化成流水線作業。
幾個人負責整個工序。
但是每個人都只了解自己那部分工序的原理。
這樣就可以防止技術外流。
否則,你找個比自己還懂行的專業人士來做這個,沒準人家學會了,兩天半就跑路了呢。
所以,這事就算成了。李浪臨走前,跟梁力偉約好了下次見面的時間。
接著他馬不停蹄的趕回學校,找到系里一個比較熟悉的老師,讓他帶著進了光學實驗室。
接下來,就是見證奇跡的時刻了。
重新制作分光器。
而且要提高分光點的通光率,大幅度降低損耗。
這個難題,被院士都判了死刑,說在目前這種技術條件下,從硬件工藝上是無法實現降低損耗的。
那么,系統的方法呢?
李浪一個人進了實驗室,把所有需要的儀器設備都準備好。
包括一臺老舊的光纖熔接機。
隨后,調出‘國貨之光解決方案’的虛擬屏幕,點開分光器提升改進的方法,按照上面的步驟開始一步步完成制作。
工序很復雜。
尤其要調試熔接機的參數。
這玩意兒是對分光器的熔融拉錐效果起到關鍵性作用的設備,務必得保證這玩意兒不出問題才行。
實驗室里,時間一分一秒的流逝。
幾個小時后。
第一套分光器的配件報廢掉了。
原因是熔接機設備太老舊,分光器熔點部分燒的太厲害了,導致熔融拉錐成了玻璃絲。
失敗!
再試一次。
李浪深吸一口氣,毫不氣餒。
假如這一套也不行,那就去跟系里的老師問問,沒準也能弄到相關的配件材料。
很快,又是幾個小時過去了。
因為心無旁騖,而且也沒什么壓力,再加上設備經過不斷調試修改,終于也算符合了要求。
把最終成品通光測試了一下,當看到功率計上顯示的功率比值時,李浪終于長出一口氣,笑了。
搞定!
損耗降到了萬分之一的級別。
這種技術,全國僅此一家。
李浪小心翼翼的把分光器重新封裝起來,接著放到小玻璃盒里,帶出了實驗室。
當他走出實驗大樓時,外面已經天黑了。
看看時間。
晚上九點半。
好家伙,做一個都這么費勁。
等以后把參數固化下來,并且把流程細分一下,生成流水線作業,那速度就快了。
自己以后完全可以靠完善國貨產品來發家致富。
生計肯定不用愁。
現在嘛,差的就是企業的管理經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