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芙似懂非懂,有些難以置信:“真的會有人因為這樣的報道,就去進行模仿嗎?”
魏清頌神色鄭重地點頭:“從上個世紀開始,就有很多社會學者和心理學家對維特效應進行研究,有數據支撐,每當發現一起轟動性的極端行為事件報道,在報道所涵蓋的地區,自殺率就會大幅度上升,而報道的傳閱率越高,影響力就越大。”
旋即又補充道:“當然,那些被相關報道影響而選擇極端行為的人,他們大部分人本就內心痛苦,直到看見相關的報道,就啟發了這樣的念頭,效仿自殺者,這里面其實存在一個社會認同心理,當內心痛苦的人,看見其他和自己相似的人采取某種極端的形式結束了痛苦,他也就認同了這種消除痛苦的手段。”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分析,維特效應就像是情緒上的流行感冒,盡管心理疾病不具備傳染性,但有大量證據表明,這樣的情感具有傳遞性。”
沈芙聽完,久久不能回神,過了半晌才說道:“你這么說,好像也有道理,因為他們本就內心痛苦,只是一直沒有辦法下定決心,而相關的輿論報道,倒像是給了他們勇氣和決心一樣。”
魏清頌對她的說法表示肯定:“就是這個道理,當自己有痛苦經歷時,看見別人因為類似的痛苦而進行極端行為,就會產生兩種不同的后果。”
“一種是同情那些選擇極端行為的人,并且認為事情還不至于到這樣的地步,而另一種就是產生深深的認同感,覺得他們的選擇非常勇敢,認為這是最好的解脫方式,于是想要效仿,而且陷入更深的抑郁之中,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痛苦認同感。”
“而促使他們做出這樣選擇的,還有死亡的神秘感,他們之中大部分人本來就有輕微的抑郁傾向,會有很多極端的想法,如果站在高樓,就會想跳下去,如果拿著刀子,就會想劃開自己的手腕,因此,看到這樣的新聞,反而讓他們更想體驗死亡的感覺。”
“除此之外,本來就有極端行為傾向的人,因為種種原因,沒能成功,而看到別人的案例以后,他會生出一種不再孤單的感覺,于是對極端行為更加增添了勇氣和肯定,就像是無形中得到了鼓勵一樣。”
“這種心理其實也不難理解,人終究是社會動物,注重別人的目光和肯定,從古到今那些殉情的情侶,他們就是因為彼此鼓勵和陪同,結伴選擇極端行為,這樣會讓他們對死亡的恐懼有所減輕。”
“而這樣的帖子大肆渲染負能量,對于那些徘徊在生死邊緣的人,更加具備強大的暗示和誘導性,所以這個帖子本來就不應該存在。”
魏清頌一口氣說完,只覺得口干舌燥。
陸景明早有準備,在邊上貼心地遞上了一杯溫水。
沈芙:“……”
她好像不應該在這里。
于是,深覺自己的存在礙手礙腳的沈大小姐,隨便找了個借口,自覺地離開了。
聽科普什么時候都能聽,她有大把的時間,但做電燈泡,那是不道德的。
其實她挺樂意缺德的,就是怕陸景明用眼神凍死她。
做電燈泡,還是夏天再來比較好,清涼消暑。
像現在這樣的天氣,就大可不必了。
魏清頌抿了一口溫水,忽然意識到,之前他們好像一直都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灰色企劃的策劃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利用人的心理。
剛才她所說的所有理論,完全符合灰色企劃群組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