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涼手中捏著袁林之將軍送來的信。
倒不是什么加急密報,不過是隨手送來的一封信罷了。
然而這信上寥寥幾句,卻恰好是舒涼所關心的問題。
說起這袁林之,在傅驚瀾的記憶中,倒是個不長命之人。
他為人固執板正,醉心于研究兵法,全然不懂得變通,在官=場上并沒有什么交情好的朋友,還不知天高地厚地多次當朝出言沖撞慕玄奕,讓慕玄奕分外不喜。
所以在慕玄奕坐穩皇位之后,不需要用到他了,就隨意尋了個由頭把他給罷免了,這還不算完,袁林之被罷官后沒了權勢和官職,素日里忌憚他手中兵權的對頭們就沒了顧忌,派人陰了他一把,同時給他栽贓了好幾個罪名,當即便拍板定了死罪。
算算日子,若是慕玄奕沒死,袁林之的死期就快了。
舒涼挑了挑眉,這樣看來,她陰差陽錯,還算是救了他一命?
兩日前,袁林之帶著剛剛招募完畢的新兵們出發了。
他們人數不算多,又是輕裝上陣,若是腳程快的話,再有兩三日便可抵達半程,十日左右便可到達北疆了。
袁林之來的信上說,他經人提醒才得知,招募的新兵之中有一位少年是陛下身邊的人,不知這是否是陛下的特意安排,需不需要對他照顧一二?
這端正的字跡和謹慎的用詞……
舒涼嗤笑了一聲。
這家伙,竟然悶不吭聲跑到北疆去了。
她搖了搖頭,給袁林之回了信,而后命人快馬加鞭,送去了她之前命人特意打造的玄鐵長槍。
……本來想當面送給他的,不過現在她改變主意了。
回給袁林之的信中交待道,不需要對黎宴特殊照顧,只要人活著就行,能混成什么樣,全看他自己的本事和造化,若是他表現得足夠好,就以獎勵的名義將這柄長槍贈予他,若是表現得不好……
那就沒什么好說的了。
不過這“好”與“不好”之間的邊界,倒不太好斷定。
舒涼只說讓他根據自己的標準判斷。
袁林之此人,雖然情商不高,但于領兵作戰上,還是有一套自己的風格的。
連傅驚瀾都打心眼兒里承認他有真本事,舒涼也沒理由質疑。
-
一轉眼,兩年便過去了。
這兩年里,在舒涼治理之下的衛國,民富兵強,國力比起之前慕氏一族統治時期要強上不少,而且舒涼并沒有采取前人封閉隔絕外界的方式,而是與周邊多國簽訂了盟約,鼓勵百姓們之間互相交流學習,摒棄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刻板偏見,帶動大家共同發展,貿易互通,互幫互助。
衛國在越變越好,與鄰國的關系也愈發和睦,當利益不再沖突,百姓不必挨餓受凍,食不果腹,能夠安居樂業時,戰爭便成了不必要的存在。
這兩年來,除了個別地區,例如北疆之地仍會爆發戰爭外,多數國家已經接受了舒涼的盟約,愿意放下之前的芥蒂,握手言和。
質疑舒涼一介女流能否當好皇帝的眾臣們漸漸沒了聲音。
尤其是在親眼見證衛國在她的治理之下,遠比曾經所謂的“男皇帝”還要好時,他們更是無話可說。
這些固執的老家伙終于愿意閉嘴,倒是讓舒涼耳邊清凈了不少。
如今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收到的奏折是越來越少,便顯得袁林之送來的北疆戰報突兀了些。
尤其是,這其中頻頻出現一個熟悉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