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闖入敵營的秦軍動向都在英布預料之中。
左右秦軍騎軍匯流的,面對術士集團一陣突襲,百家術士用術法抵抗,但是面對秦軍匯合的五萬鐵騎,還是被沖得七零八落,死傷數百個,然后并未分兵兩路,而是保持陣型,一同沿著諸侯軍大營左側外圍突圍。
剛好遇上兵力眾多的十萬騎龍且率領項家軍。
而仍有一萬人的英布嫡系主力精騎,在稍稍繞出一段遠路后,也開始從后方疾馳而來。
再往下,諸侯軍的魏武卒也開始出營結陣,已經開始不斷向左方移動,堵截那支即便能夠順利鑿陣回撤的章邯和蒙毅騎軍。
更往下,是以韓信帶領的精銳步兵和弓兵對陣劉邦部十萬后方軍。
按照這種情形,蒙毅和章邯的騎軍主力想要越過三道防線,同時還要避開英布和龍且精銳騎軍的追殺,絕對要付出慘重代價!
(本章未完,請翻頁)
韓信忍不住哈哈大笑,高聲道:“李由,劉季!你們二人的頭顱何在?!”
一支人數并不占優勢的騎軍,想要一鼓作氣鑿穿間距恰當且銜接緊密的三道防線,尤其是其中兩道防線同為大規模胡服騎射和魏武卒,一般情況下,無異于癡人說夢。
如果再加上身后有將近十萬項家精騎咬尾追殺,大概已經完全可以用“死地”二字來形容處境。
就是在這種極端險峻的形勢下,一路向下奔襲的秦軍軍開始變陣,槍矛多半都已毀棄的先鋒騎軍稍稍收攏鋒線,以一馬當先的蒙毅為首,人人抽刀出鞘,以錐形開陣,顯然是要用最快的速度越過三萬魏武卒。與此同時,大致在章邯軍陣型中段位置,拉伸出一條涇渭分明的界線,放緩戰馬奔速的萬余秦國騎軍集中在后方,幾乎人人槍矛俱在,以正常的騎軍撞陣姿態,鋪出一排排槍矛橫出的凌厲鋒線。
前者開陣,更多是用以撕裂敵方陣型,同時最大程度阻滯諸侯騎軍的速度,后者兇狠撞陣,則是更為生死相搏。
不遠不近剛好能夠咬住這支秦軍后背的龍且部騎軍,在那位項羽的副將的親自率領下,沒有竭力前沖,而是在秦軍變陣的同時,陣型亦是悄然變化,騎陣中間薄兩翼厚,一來他們戰損最大,加上先前繞行至諸侯軍前軍截斷秦軍回撤之路,騎卒與戰馬都有些疲憊,一鼓作氣之后,便需要借此機會重新蓄勢,再者聯手英布的胡服騎射進行前后夾擊,一旦他們沖得太快,碰上穿過秦軍軍陣型的,就會造成己方對撞的尷尬局面,反而容易相互掣肘,所以龍且部騎軍如洪流遇到江心砥柱,有意讓出正下方的大片地帶,以便友軍撥馬轉身,到時候自然而然聚攏在一起的兩支騎軍,陣型瞬間就能夠變成中腹兩翼皆厚重的絕佳情景,配合魏武卒構成的拒馬陣,肯定能夠對那支鋒芒一挫再挫的蒙毅和章邯軍造成相當可觀的殺傷。
但是蒙毅章邯騎軍原本已經流露出全軍覆沒的跡象,在劉邦部軍隊與韓信五萬精銳步弓兵的相互鑿陣之后,形勢急轉直下!
五萬氣勢洶洶的韓信精銳,本以為是一場簡簡單單便能撈取滔天戰功的勝仗,不曾想在碰撞之后,根本就是兵敗如山倒!
劉邦和左右兩名中年武將并駕齊驅,勢不可擋!
這十萬步兵的戰力怎么可能是劉邦那個雜牌兵?!
當之無愧的蒙毅章邯帶領主力還差不多!
韓信部五萬精銳就像是一幅被利器撕開的綢緞,戰損極大,相互鑿陣之后,竟是躺下了一萬士兵。
這種重創簡直是匪夷所思,牽一發而動全身。
韓信部精銳步兵莫名其妙的不堪一擊,直接導致魏武卒防御陣線的人心浮動,因為只要上面的秦國騎軍順利回測,就會形成一騎一步對步軍前后夾擊的態勢。
剎那之間,形勢互換,勝負易手!
龍且集合而成的將十萬騎軍,雖然依舊咬牙阻截往下回撤的秦軍,但面對一支人數依舊達到四萬多人的秦國精銳騎軍,自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斬殺敵騎不下百人的蒙毅的鐵槍早已崩斷,馬鞍兩側的四十余枚戟囊更是短戟用盡,術士集團四十余具尸體,無一例外頭顱上都插有一枝短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