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期,東晉是處于317~420年之間。所以《度人經》最晚不會晚于420年。佛教最早的記載在波若流支翻譯的《正法念處經》里,他是在516年來的,譯經應該是在此年之后。所以《正法念處經》的出現不會早于516年。這跟網絡上傳說道教抄襲佛教的說法不同,明顯是道教三十六重天早于佛教三十三重天的出現。二者內容也不全相同,我不是糾纏誰早誰晚的問題,漢傳佛教在譯經時多采用道教的名詞是不爭的事實,在修煉到底有多少境界上有交流也不奇怪。我懷疑如果把三十六重天理解成修煉境界是不是正確呢?”
吳青“呵呵”笑說:“不然呢?你真以為宇宙有三十六個?還這樣兒整齊得排著?”
金小剛說:“要是寫玄幻小說或編游戲倒是有用,至少可以有三十六關,就慢慢通關唄!是不是還少了點兒?”
“你研究它干嘛?你到哪一重天了?就是個概念!你一個一個照它去修啊?”唐不漏話里話外有批評張常明的意思。
張常明覺得自己這么努力學習,他們一個個都不認可,功夫豈不白下了!換了個話題,說:“嗯……還有,我覺著《南華經》里的’真人之息以踵’,把’踵’理解成陰蹺脈也有不妥,踵就是趾,趾就是止,就是綿長、深遠、極致的意思。原文里也是這個意思,不能因為有崇古思想就斷章取義,展開無限想想……”
“什么時候學會謝奕文的本事了?死扣詞句干嘛!那也不過是初級入門功夫,你還用研究它?”何仙姑不屑的說。
田大雨“嘿嘿”一樂:“就是!有那閑工夫多練練符咒多好,省的和鬼魂摔跤打架了。”
張常明又被奚落一頓,嘆口氣說:“唉,你們都知道怎么就不教我?還讓我費勁巴拉得從頭兒研究……”
“這樣也好,你不是學會自己思考問題了嘛?什么功夫也不會白下!說說無涯子道爺的留詩你是怎么理解的?”吳青還是肯定了張常明的努力沒白費。
“我想不出師爺是什么意思!去龍虎山最大收獲就是師爺說了,要奪舍的那個人已經死亡或者重傷,不能再來找我了。”張常明想著這事兒,剛才受挫的委屈心情好了不少。
說到無涯子,唐不漏看看大家伙,說:“咱們修道之人本來就應該心性豁達,沒有那么多牽念。況且以師父的神通,想找到我也不難,既然幾十年沒來,為什么又突然留下那些東西?必有寓意,我也琢磨不透師父的意思。”
吳青說:“我琢磨著是不是可以這么理解,呃……說出來大家聽聽,僅供參考啊。無涯子道爺肯定是早就有飛升之意,只是等個傳法的機會,常明一去正好把東西留給他帶回來,至于能悟多少,看各人的造化。如果和留詩聯系的話,是不是可以這么理解,發、甲,一軟一硬,代表一陰一陽,衣服包裹在一起,不就是’萬物負陰而抱陽’嘛。這是告訴我們從筑基開始煉起,就要以陰陽為念,陰陽才是修煉的根本。留下的《太素脈經》,應了’有憑倚’三個字,意思是說雖然道法玄虛,畢竟有門路可尋。又說你師徒倆都用不著,明說是用不著這套術法,暗里的意思是修到后來,最終就沒有’憑倚’了,可能是說后面’劈開陰陽’的意思了。虧常明警醒,回去的快,無涯子道爺還留下了提示,否則想破腦袋也弄不明白留下發甲衣是什么意思。”
陳莊主突然說:“常明快去看看,發甲衣還在不在?”
張常明不知道陳莊主什么意思,只是聽話的跑出內堂,還沒到唐不漏房前,就見屋頂一團紅光正氤氳散開。進屋一看,桌上哪還有發、甲、衣
(本章未完,請翻頁)
,最后的一絲能量波動倏忽散盡。
回來詳細說了剛才的事兒,除了唐不漏唏噓落淚,別人都驚嘆不已。
“吳師兄果然悟性超人,這樣隱秘含義也能想到!法已傳到,發甲衣就虛化了,說明這解釋是對的。無涯子道爺也是用心良苦啊!”田大雨連連驚嘆。
“那,這遺詩應該怎么理解呢?”何仙姑問。
陳莊主看一眼沒有說話意思的吳青,說:“不好解釋,我們只能是猜測……也不能妄自猜疑,修到那個境界自然明白,先記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