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楊已經跟超威等公司溝通過,建立華夏的研發中心。研發包括硬件架構等技術,提升產品性能,降低成本。
在章楊的心目中,這幾家硬件企業都非常重要,因為前世華夏在這方面確實處于絕對的劣勢。
后來華夏是靠著龐大的人力物力,才追趕上了一些,開發出了性能一流的芯片,卻也不太受國際市場歡迎。
而前世經常會聽到一些消息,就是歐美國家對華夏企業進行技術封鎖,以此來限制華夏企業的發展。
很多時候一點技術的差距,就需要用巨大的資金來彌補。掌握核心技術的,才有最大的話語權。
華夏政斧現在也并不是真的沒錢,而是要有側重的發展,先要滿足華夏人民的基礎物質需求,才能考慮其他的。
像是IT行業,華夏政斧也沒少扶持,但更多是一些優惠政策,不會有太多的行業補貼等。
支柱產業發展的速度更快,像是房地產、工業、農業,每兩三年都能看到明顯的變化。
華夏一直以來都號稱是農業大國,確實農產品非常的豐富,產量極高。可是華夏的人也多,農產品的消耗量非常大,而且很多農村地區都因為分田,導致每家每戶的農田都不多,難以形成規模化生產,難以保證效率。
大家印象中美利堅一直都是科技大國,可實際上也是農業大國,每年農產品的出口量也極高,各種先進的農業技術,也都是領先全球的。
比如華夏就會從美利堅進口很多大豆、玉米等,從澳洲進口小麥,甚至還從島國進口大米。
并不是說農業大國就一定無法成為發達國家,發達國家想要發展農業,其實也會更快。
但那些發達國家的農業,也都是建立在他們科技發達的基礎上。大農莊、工業化程度高,肥料、農藥等更好,產量更高。
甚至別人能夠制定標準,說什么是符合要求的。你的產品自己覺得不錯,別人一句標準不合格,那就賣不動。
章楊雖然生在華夏的農業大省,可對農業興趣也不大。他只能力所能及的做一些自己擅長的事情,幫助華夏的相關行業發展更快,讓未來能夠處于領先地位。
就算未來華夏跟美利堅再有什么矛盾,搞技術封鎖,靠著這邊的研發中心,華夏也不至于吃虧。
反正這些公司中,智多星都是主要股東,章楊還是負責人,有法律糾紛也不必害怕沒理。
超威等企業的其他股東也沒覺得有什么問題,他們都非常同意章楊的話,華夏的技術人才涌現的越來越多,而且人工成本低,許多研發放在華夏這邊更加劃算。
但是一些最核心的技術,他們還是不愿意放在華夏這邊研發。章楊也沒說什么,慢慢的就能改變這一切,前提是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培養出一批專業的人才,能夠設計出頂級芯片的人才。
這算是一個長期戰略,前世華夏的那些芯片企業,也都是如此。同樣類似的還有BOE、華為等多家企業,都是剛開始靠著國家補貼,負債經營,慢慢的有了技術和市場,才開始盈利,并且最終成為了行業頂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