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勝神州,大明國,弘農府,靈寶山。
作為大明國最富庶的州府之一,弘農府的氣象自然是非同凡響,尤其是這靈寶山,更是山接青云,水通幽泉,人杰地靈,樹木林茂,自古以來便是仙家潛修之地。
當今天子朱秉珪曾于十年前巡游至此,一眼望見靈寶山中仙氣盎然,山明水秀,當即決定在這靈寶山下駐蹕,并立碑題詩一首
靈山玉水出洛川,仙巒偉貌氣幽然。
今作天子眠星處,枕得一幅好江山。
至此,靈寶山之繁華更甚往昔,整個東勝神州的文人墨客更是慕名而來,或登山尋仙,或攜友游山,或隱居參禪。
作為這樣一座仙山的山神,熊璧當然壓力很大,好在他的修為并不低,乃是真仙境道行,所以才能管理好這靈寶山。
當然,更重要的是大明國是一個信仰天庭和道門的國家,整個國家的風俗可以說非常的道門化。
大明國開國皇帝朱元璋定下了兩條鐵律第一,女媧娘娘乃是人族圣母,一切人族都同源同祖,當共同敬奉媧皇,當繼承媧皇摶土造人、煉石補天的大公無私的精神。
第二,尊道門為國教,只講今生,不講來世。此世為人,當拋卻前世之苦,莫問來世之福,應當善修今生。
所以整個大明國的風氣極為淳樸,百姓人人上進,因為只修今生,不講來世,所以大明國的人最重今生,今生必須要做到最好,什么這輩子受苦下輩子享福這種話在大明國不管用,我這輩子既然做了人,就必須這輩子享福,留到下輩子享福那我也不知道了啊。
熊璧站在靈寶山廣丘崖前,看著前方那幾個書生模樣的年輕人,不用想,這些人肯定又是來靈寶山尋仙問道的。
熊璧化作一個老人模樣,朝那幾個站在崖邊的年輕人喊道“年輕人,快些回來,山崖邊風大,危險。”
聽到這話的那些年輕人轉過身來,只見他們個個身材高大挺拔,面容俊朗,神采奕奕,腰佩長劍,青巾束發,完全不像是弱不禁風的書生。
這幾個年輕書生邁步走到熊璧面前,然后朝熊璧仔細看了一眼,這時其中一個書生說道;“好一位長者,你竟能爬上這廣丘崖來,晚輩佩服。”
另一個書生道“廣丘崖盡是峭壁陡坡,足有百丈之長,我等爬上此崖也需半個時辰,老者你用了多久”
熊璧緩緩答道“姑且算一個時辰吧。”
眾人面色微異,頗有些驚訝地看著熊璧,隨后又一位書生說道“老者,我等是來尋仙問道的。”
“仙是尋不到的,道也是問不來的。”熊璧說道“年輕人還是回去好好讀書考取功名,莫要被虛無縹緲的仙道耽誤了前程。”
幾個書生聞言面色不悅,其中一個書生更是直言道“老者說話好不中聽。”
“功名自當取,仙道亦可求。”為首的書生慨然說道“我全都要”
而個子最高的那個書生則道“諸君請看。”說著他指向了廣丘崖周圍的那些靈寶山峰巒,道“南瞻部洲大唐國有一位叫杜甫的詩人曾言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而今我圣朝歷經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世宗武皇帝及當今天子四代圣君勵精圖治,開疆拓土,已將整個東勝神州納入疆界,放眼四大部洲,我大明國獨踞東勝神州,真可謂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了。”
為首的那個書生說道“諸君可記得廉玉城”
眾書生聞言,當即說道“如何不記得十五年前的狀元郎,他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