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紀元2935年7月初,寒冷的南極,正處于漫長的極夜,刀片一般的颶風,肆虐的侵蝕著這廣袤的冰川大陸。
在南極圈內距離海洋大約六百多公里的某個地方,一座圓拱形建筑,正散發著柔和的光線,遠遠望去,仿佛夜空中一顆明亮的星星。
建筑位于一座冰山的背風面稍遠一點的位置,即避免了被風直吹,又避免了冰山崩塌被掩埋的風險。上百根粗壯的柱子,將建筑物懸空支撐著,使建筑物免于被風雪埋沒。
走進建筑物,通過各個房間門牌上的文字,可以看出這是一座隸屬于華夏國的南極科考站。角落里堆放著的貼有封條的木箱,表明這里還有不少設備沒有安裝完畢。
墻上大屏幕正滾動顯示著各種信息,底部的時間表明現在是首都時間晚上九點一刻。當然,在此時此刻的南極,晚上九點和早上九點也沒什么區別,都是一片漆黑。
按說每年的極晝時期,才是南極科考的主要時期,其余時期科考站內除了少量留守工作人員,大部分人員均已回國休整,但不知為何,今年極夜時期這座科考站內依然有不少留守人員。
科考站的餐廳內,十幾個人正圍坐在餐桌旁,一邊喝著紅酒,一邊聊著天。
“齊教授,根據你的經驗,這場颶風大概什么時候能停嗎?”一個滿臉絡腮胡子的壯漢問道。
“這個不好說。”一個國字臉,戴著眼睛,目光深邃的中年人答道。此人就是絡腮胡子壯漢口中的齊教授,名叫齊云天,今年四十六歲,是一名天體物理學家。
齊云天喝了一口紅酒,繼續說道:“我和沈助理在南極工作這么些年,遇到颶風就像家常便飯一樣,有時會刮一兩天,有時五六天也有可能,但是像這次這樣,刮了一個多星期還沒停的,還是第一次遇到。”
“哎,真是倒霉,第一批設備剛運來,還沒來得及安裝就遇上這么大的風。不過話說回來,上面為何安排咱們在極夜期間過來安裝新設備?而且還嚴格要求,在七月十二日之前安裝調試完成?這外面黑燈瞎火的,就算沒有颶風,安裝進度也會很慢,何況現在只剩下不到三天,時間根本來不及。”
絡腮胡子壯漢名叫鄭國強,是一名機械工程師,也是機械工程隊的領隊。對于此次安裝任務沒有安排在最有利的極晝期間,反而安排在最不利的極夜期間進行,鄭領隊表示出了極大的不理解和納悶。
“也不知道下次補給什么時候能到。風不停,運輸機也過不來。”又有人提到了一個問題。
“大家不用著急。”身為基地后勤保障組組長的劉杰接過話:“在你們來之前,基地已經儲備了夠二十人使用六個月的物資,極夜還有一個多月就結束了,咱們就這些人,更不用為物資擔心。等下一批設備和人員來的時候,補給也會一并運過來。”
“再說了,上面既然讓咱們這時候來南極,肯定有上面的考慮,咱們既來之則安之,況且目前既不用干活,工資又照發,豈不美哉?來,我給你們滿上,你們再喝一杯。”
不愧是干后勤保障的,穩定后方的能力果然很強,幾句話就讓大家覺得這個時候來南極工作,簡直就是一個美差,氣氛頓時就變得活躍起來。
原來,這些人分屬于三個組。一個科研小組,由天體物理學家齊教授帶隊,助理叫沈立軍,研究生畢業后一直跟著齊教授,深的齊教授信任,另有技術員兩名。至于本次的科研任務,目前還不清楚,上級給的指示是設備全部運達時,任務會同步下達。
另外一個是機械工程隊,有四名成員,負責科研設備的安裝和調試,以及配合科研小組開展后續工作,由鄭國強帶隊,目前因為天氣原因,全隊都處于在崗休假模式。
最后一個是基地后勤保障組,劉杰任組長,帶領組員五名,負責基地基礎設施的維護以及補給物資的管理,這個組也是目前三個組中唯一一個有事可做的組,也是唯一一個任何時候都不能喝酒的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