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結了一下大家都比較熟悉的幾個說法。
第一個說法,說徐州劉備被呂布偷襲,兵敗海西窮困潦倒,差點餓死的時候,趙云沒在,而劉備又恰巧最看重這段恩情。
理由是:在海西對劉備不離不棄的關張以及簡庸,孫乾等人,以及無條件資助的糜竺,都在益州平定后得到了極其隆重的恩寵。
第二種說法:平定益州后,趙云以霍去病典故勸說分田產給諸將,導致在之后政局中受到了排擠,才讓官運停滯了。
這兩個說法,我覺得是有些“以偏概全”了,我的看法是可以參考,但可信度不高。
接下來鳳溪說說關于我對這部分趙云官職停滯的看法。
第一點,鳳溪認為趙云類似于荀彧那樣的人物,他們一方面對主公忠貞不渝,另一方面也有自己的理想,那就是扶持漢室。
理由一:益州平定后,趙云以霍去病典故,大事未成為由,勸說劉備不要分田產給諸將。
這里的大事基本上指的就是北伐還沒成功,漢室還未復興。
理由二:劉備伐吳,趙云勸誡,但是趙云并不是反對打仗,他說的意思大概是主要大敵是曹魏,應該先集中力量滅魏國,至于東吳,后面在解決都行,也就是勸劉備分清主要矛盾。
從這兩處,不難看出,趙云與荀彧很相似,都忠臣于自家效力的主公,但是政治理想也很鮮明。
第二點,我覺得是趙云的事跡有缺失,導致陳壽錄趙云傳記的時候,這八年的時間基本跳過了。
因為蜀漢不設史官,有事跡缺失其實很正常,而陳壽又恰恰是沒有確鑿記錄的,就不會記載上去。
這從三國志跟裴松之注就能看出區別。
漢中之戰這部分,三國志對趙云只字未提,但是裴注卻明確記載了趙云參與了漢中之戰,而且還在漢水立了不小的功勞,因此還得了劉備稱贊“子龍一身是膽”的評價。
然后問題來了,裴注也沒后續了。
按裴注的記載,趙云這一戰立功不小,戰果也很輝煌,但是戰后,無論是三國志還是裴注,都沒有封賞,趙云還是雜號,這合理嗎?
所以這里鳳溪有三個猜測,一個是趙云壓根沒有參與漢中之戰,他跟諸葛亮一文一武鎮守成都。
理由:稱漢中王的時候,基本上參與漢中之戰的人官職都提升了,唯獨諸葛亮,趙云官職不變,
第二個猜測:就是按裴注記載,趙云參與了漢中之戰,但是沒封賞。
這猜測我個人認為覺得不合理。
第三個猜測:就是剛剛提到的趙云史料有缺失,陳壽拿不準就沒記載,導致不知道這段時間趙云究竟有沒有參與漢中之戰,究竟有沒有封官。
鳳溪個人比較傾向于趙云史料的缺失。
對了,蜀漢官職有個很鮮明的特點,就是官大不一定有實權,官小不代表沒實權。
比如關羽雜號將軍,都督荊州軍政。
張飛雜號將軍,駐軍巴西郡。
諸葛亮雜號將軍,總署左將軍府事,權利大的很。
馬超是屬于重號將軍里面的平西將軍,結果吉祥物,沒實權。
關于趙云的一生,大概就跟提到這里吧。
其實說這么多,都夠我在更新一章了。
但鳳溪覺得,既然都寫到這里了,也跟大家聊聊,也便各位能夠辨識下正史與演義趙云的區別,也讓大家大致清晰趙云的定位,并不是不受重用,并不是單純的保鏢,也不是平平無奇,沒有能力。
而且現在很多人喜歡厚黑學,喜歡嘩眾取寵,去yy臆測劉備是偽君子,因為進益州以后初衷就已經變了。
鳳溪這里也提一下吧,本書大部分參考的是演義故事線,除非演義太過離譜或者魔幻的劇情會剔除,然后參考正史。
感謝大家看到這里,鳳溪也希望各位能繼續支持!
以后如果還有其他的東西,也會繼續與各位分享或是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