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這樣的好奇,他直接往白塔方向而去,不必問路,那白塔就是最好的指引。
離開鎮子前往白塔的路上,游玩踏青的人不少,從他們的對話中劉秀知道,游人大多都是為了白塔而來,欲要登上塔頂遠觀,體驗那種‘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同時也去瞻仰一下曾經那位高僧的慈悲之心。
一條石徑通往山間,道路兩旁松柏迎風搖曳,清風送爽,游人低語,處于這樣的環境,人心不自覺的就會平靜下來,生恐驚擾了這份寧靜。
腳下石徑不知曾有多少人踏足,古樸斑駁,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
拾級而上,拐過幾個山頭,眼前豁然開朗,那里有一片開闊的平地,一條小溪自山間而來穿插而過,溪邊開墾了一些田地,正有一些僧人在挑水耕作。
讓劉秀有些意外的是,那些僧人和他記憶中的沒多大區別,光頭,穿著灰色的僧衣。
若硬要說有什么區別的話,那就是這些僧人更加貼切‘僧人’這個概念,幾乎看不到胖子,每個人都顯得很瘦弱,他們面色平靜,做事不疾不徐,身上穿的衣服大多都有補丁,一看就日子清貧。
視線劃過那些僧人耕作的田地,一棟棟木質建筑坐落于林間,沒有圍墻,就那么清晰的呈現在眼前,居然讓劉秀心中升起了此地僧侶具有一種‘事無不可對人言’的坦然情懷。
“于紅塵中,卻又不為外物所擾,貧富貴賤于他們來說并無區別,‘眾生平等’,這才是真正‘出家人’應有的姿態吧”看到這樣的畫面,劉秀心有所感。
他不知道這個世界有沒有眾生平等和出家人的概念,但這種概念放在這些僧人身上卻是再合適不過了。
偶有人向那些僧人打招呼,他們也微笑持禮回應。
“雙手合十的動作,卻沒有‘阿彌陀佛’……”
心頭若有所思,劉秀漫步走向山間的建筑群。
在那建筑群的山下,有一個身穿灰衣的年輕僧人立于此,若是看到帶著兵器的人,他都會上前去攀談。
與之攀談的人,有的帶著兵器離去并未上山,有的則是將兵器交給了那僧人邁步過去。
心頭好奇,劉秀上前問:“小師傅,我初來此地,想問一下你攔下那些拿兵器的人是所謂何故?”
“居士有禮了,攔下他們,是因為這里乃出家人的清凈之地,不喜爭斗,持刀兵者自帶三分殺氣,與此地清凈不符,是以勸解他們將兵器交由再下保管,離去之時再還給他們”那僧人禮貌的回應道。
也是以出家人自居……
心念閃爍,劉秀又問:“若是遇到那種蠻橫之人不肯交出兵器又要進去的人呢?”
“那就與此地無緣了,只能勸他離去”僧人平靜道。
“可萬一人家非要進去怎么辦?”
面對劉秀的這個問題,僧人撓撓頭不知道如何回答,似乎從來沒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劉秀沒有從這個僧人口中得到答案,反倒是邊上一個慈祥的聲音開口道:“若真有那樣的人,自然是隨他去了,心有歹念,區區兵刃又如何分辨得了?”
劉秀轉身一看,說話的卻是一個身形干瘦的老僧,真的已經很老了,行將就木的樣子,胡須雪白稀疏,臉上布滿老年斑。
“大師說的有理,兵刃不分好壞,人心才分善惡,不過,若是真有心存歹念之人來此,又當如何應對?”劉秀看向對方若有所思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