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威爾諾亞人看來,本國簽署《寇拉斯堡合約》,名義上認可與阿薩族人的劃界協議,不過是給遠東皇帝一個面子,滿足他當“正義使者”的虛榮。
等到時過境遷,威爾諾亞共和國從戰火廢墟中成長壯大起來,擁有了對外擴張的實力,哪還輪得著一個外國君主對新大陸的家務事指手畫腳!
“新大陸是威爾諾亞人的新大陸”!
這一野心勃勃的口號,已經在國慶典禮的通訊稿上作為標題公之于眾,并且在社會各界贏得了廣泛的共鳴。
遠東皇帝似乎對威爾諾亞人的雄心壯志并不意外,繼續加大力度支持新大陸原住民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國家,為此派遣外交使節多方奔走,爭取瓦雷斯各國的支持。
說來有些好笑,在獨立戰爭中與寇拉斯帝國為敵的斐真王國,在阿薩族獨立建國的問題上,卻與宿敵走到了同一條戰線上,喬治國王和皮特首相都公開發表聲明,支持新大陸的阿薩族人建國。
其后不久,迦南王國、海藍王國、保士華王國和神圣亞珊帝國,也都派遣公使抵達石柱鎮出席即將舉行的建國大典,并將于典禮上正式宣布與新生的阿薩族共和國建交。
此時威爾諾亞共和國已經成立,但是斐真和亞珊這兩個前宗主國尚未公開承認共和國的主權,反而跑去給草臺班子似的土著蠻子捧場,令威爾諾亞當局深感顏面無光。
一直拖到12月9日,也就是原住民各部落聯合舉行建國慶典的前一天,才很不情愿的派出公使,前去觀禮。
12月10日,新大陸的原住民終于有了一個現代意義上的主權國家,并且立刻獲得國際社會的接納。
在阿薩族人的語境下,這并不算是一個完全新生的國家,而是古老的“阿薩族文明”在當代浴火重生,得以復興。
為了在文化層面體現“偉大復興”這一民族共識,新生的阿薩族國家定名為“伊格德拉修聯邦共和國”。
“伊格德拉修”是一個古代阿薩族單詞,代指抵御凜冬、庇護眾生的“世界樹”,所以在不那么正式的場合,也可以稱其為“世界樹共和國”。
伊格德拉修聯邦共和國創立之日,喬安還在前往“眾神墓地”的途中,收到了哈康和斯露德的邀請,卻無法親赴石柱鎮出席典禮,便回信遙寄祝福。
伊格德拉修聯邦共和國的在任元首,稱為“執政官”,任期6年,卸任后可再次參加競選,最多連任兩屆。
共和國的首都設在石柱鎮。考慮到一“鎮”之地格局太小,配不上都城的地位,于建國之日起更名為石柱城。
12月初,阿薩族各部落領袖齊聚石柱城,投票選舉共和國的首任執政官。
結果也是毫無懸念,齊格蒙·沃爾松格長老眾望所歸,全票當選開國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