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不是群居,就注定了巨蜂不可能發展出高度的社會性群落,好比它們的微型遠親,比如蜜蜂和黃蜂,雌雄異性,僅由一只蜂后負責傳宗接代。
另一方面,自然界中巨蜂的數量又很稀少,這個種群想要延續下去,頭號難題就是建立起一套高效的交配機制。
如果巨蜂也像人類那樣,雌雄異體,異體交配,想找到合適的配偶就太難了。
一只孤獨的巨蜂,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同類,正想求偶,結果發現對方是同性,雙方只能干瞪眼,白忙一場。
那么,有沒有更高效的方式,增大巨蜂成功擇偶乃至交尾繁殖的幾率?
當然有,而且辦法不止一個。
比如像變形蟲那樣分裂生殖,或者像某些蠑螈那樣,孤雌生殖——事實上,雄蜂也是孤雌生殖的產物。
此外,還有一條策略就是雌雄同體。
假設有一個生物種群,繁殖方式是雌雄異體,異體交配;另一種方式是雌雄同體,異體交配。
通過簡單的計算不難發現,采用第二種繁殖方式,該生物成功擇偶的概率是采用第一種方式的兩倍,能夠為物種延續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通過觀察自身巨蜂形態的性征,喬安懷疑,巨蜂這種生物,很可能是雌雄同體。
大多數雌雄同體的動物,仍然是異體交配,比如蚯蚓,還有喬安曾經親手解剖過的“鎖喉怪”,也是如此。
明明自己擁有全套兩性生殖器官,為啥還要費力去找個配偶?
這主要是出于遺傳基因的多樣性考慮。
如果雌雄同體,并且自體繁殖,由此產下的子孫后代,相當于都在不斷復制同一個母體,很少會有什么變化,種群進化的潛力也隨之降低。
萬一環境突然發生改變,原本的母體來不及適應新環境就死掉,完全復制其基因的子孫后代也將面臨同樣的困境,很可能一并走向絕種。
為了適應隨時有可能發生改變的環境,物種維持自身基因多樣性是很有必要的,有性繁殖和異體交配,就是確保這一進化要素的有效策略。
當然,世上的確存在一些物種,不僅雌雄同體,而且是自體繁殖。
據喬安所知,蛞蝓在找不到配偶的情況下,偶爾也會自體受精,屬于一種無奈之下的備用繁殖方案。
生活在幽暗地域的某些稀有異怪,也具有這種奇葩屬性,而且相比異體交配,它們似乎更樂于自攻自受。
然而異怪大多具有魔法或者超自然力量,對抗環境劇變的能力比自然界的普通生物更強,不可一概而論。
喬安測量自身巨蜂形態雄性生殖器充分外翻時的長度過后,簡單計算一下就知道,在生理層面上,他是可以嘗試自體繁殖的。
僅從一個研究者的角度來講,測試一下巨蜂能否進行自體繁殖,自體繁殖能否產生受精卵,受精卵能否正常孵化,產下的后代是否帶有某種先天缺陷……這些實驗都是很有價值的。
如果喬安有其它巨蜂樣本可用,他肯定會動手進行實驗。
然而現在他只有自身這么一個樣本可用,無論再怎么好奇,再怎么堅持科研精神,他也跨越不了自己心里那道障礙,在自己身上搞什么自體繁殖實驗。
這尼瑪太鬼畜了,喬安實在是不能接受!
(不能接受.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