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好比在菜市場中,所有人都在吵吵嚷嚷,試圖讓交談對象聽見自己的發言,卻又相互干擾,交流起來就更困難了。
更何況,在“菜市場”這個模型里,其實人與人之間主要還是進行“點”對“點”的交流,誰也不指望自己說出的每一句話,都能精確傳達到市場每一個人的耳中,更不期望自己能夠同時聽見所有人的言論——否則腦袋非得被相互干擾的聲音撐爆不可!
由此可見,通過“嘴巴”和“耳朵”這種外部器官進行信息交換,效率非常低,每秒傳遞的信息量或者說字節數,與語速正相關,然而一旦語速太快,收聽方就很難對語義進行即時解析,難免產生誤解。
“點對點”通訊尚且如此低效,就更不必說“點對面”或者“面對面”的多線程通訊了。
人類喉嚨能夠發出的聲音頻率,帶寬非常狹窄,每一條信道還會相互干涉,一群人同時開口說話,若非精心編排的合唱,那就是一場可怕的通訊災難!
相比之下,蕈人們的交流方式就先進太多了!
通過充滿整個室內空間的“心靈孢子”微粒,參與冥修的一百多人,彼此心靈相通,眾人的思想融合為一個共同的場域,每一個人的想法,都可以瞬間傳遞給周圍的所有人,如果需要的話,也可以聽取任意一位同伴的心聲。
與人類的交流方式相比,蕈人們的冥修,就好比濤濤洪流之于水龍頭間歇滴落下來的水滴,信息交換效率根本不在一個檔次。
喬安他們畢竟是初次參加冥修集會,還無法像蕈人那樣,慣于同時進行多線程交流,承受著信息洪流的沖擊,過不了幾秒就感到頭暈腦脹,思維混亂,連忙將心靈信道收窄,只與身邊的少數人保持精神溝通。
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喬安他們漸漸適應了這種交流方式,感覺舒服多了。
蕈人們不斷通過心靈感應發來問候,向他們這些外來訪客提出千奇百怪的問題,主要是打聽地表世界的情況。
喬安、海拉爾和錫安姐弟,在冥修集會的上半場,都在不停地為蕈人們講述地表世界的趣事,同時也從蕈人們那里了解到很多當地的風俗趣事。
菌王搖響黃玉鈴鐺,宣布冥修集會進入下半場。
參與集會的蕈人,聽見鈴聲,便再次擺動菌蓋。
這次除了銀色的“心靈孢子”,他們還散布出一種閃爍藍光的“致幻孢子”。
銀色與藍色,兩種發光孢子,在冥修大廳中交融,幻化成為一團絢麗的云霧。
蕈人們先通過“心靈孢子”將彼此的思維聯結在一起,然后利用“致幻孢子”,使大家感應到一個共同的夢想。
這些共同的夢想,雖然源自虛幻的想象,但是并非毫無現實意義。
每一個蕈人都能通過這種方式,感受到自己與其它族人在精神上緊密相連,分享彼此的快樂,分擔彼此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