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并未斬下。
因為甄太后擋在了大將軍身前,一副“欲殺他,先斬我”的架勢。
想殺大將軍的奚政,咬牙切齒,卻又無可奈何。
漢以孝治天下。
推崇孝道,大可教化于民,維持國家的穩定;
小能維穩皇族,令皇帝安心治天下,制服諸侯。
雖說現在的漢,成了偏居一隅的撮爾小國,但治國之本卻未變。
就算是變了……
孝,也是倫理道德觀念!
百善,以孝為先!
子,安能弒母?
奚舟看著這狗血一幕,連連搖頭。
小孫兒年僅十四,就要面臨如此艱難抉擇……
可惜,沒人能幫他做決定。
自己也不能。
最終,小孫兒收劍妥協了。
奚舟在心中為其點了個贊。
自己想培養的,并非只是個一門心思光復大漢的梟雄。
還要是一個造福天下的明君。
梟雄,可以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但生而為人,卻須知:有所為而有所不為!
反倒是那大將軍,奚舟對其印象徹底改觀。
喪權辱國也要達成自己的目的,這不就是兒皇帝嗎?
本以為是驍悍雄杰,卻不料竟是賣國之輩。
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可嘆,我奚家竟險毀于如此小人之手!
奚政決定去赴宴。
但他卻不知對待烏桓,該拿出何種態度,又該用何等姿態。
烏桓,是漢之宿敵。
當然,只是漢淪為撮爾小國后的宿敵。
往前推一百年,烏桓都不配與大漢為敵。
漢之天下,曾有九州。
取自“天有九部,地有九州”。
九州以方位劃分,八方八州,加上正中,共九州。
現如今漢所處,便是東北隱土——咸州。
咸州乃苦寒之地,胡虜蠻夷眾多。
對中原來說,乃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之州”。
北有雄踞塞北的胡虜汗國——鮮卑。
南有占據東四州,自詡漢之正統的帝國——大周。
咸州處于兩座龐然大物的夾縫中,因此又有“夾縫地帶”的“美譽”。
兩支大國并不想開戰,這“夾縫”便成了兩國的緩沖地帶。
百年前,漢帝征戰四方,窮兵黷武,以致民不聊生,天下亂起。
八十年前,漢丟神器,可謂亡國。
遷至咸州,茍且偷生,純粹是當時執政之“漢帝”不愿背負亡國之名,企圖“延續國運”的自我安慰而已。
咸州,各勢力混雜,戰亂無休。
若非家底豐厚,大漢難說在這亂戰之地奪下一塊容身之地。
咸州,大體可分為北、中、南三部分。
北,有三支胡虜蠻夷。
中,有三個諸侯國。
南,則是一座王國。
大漢,便是中部三個諸侯國之一,居中。
北方三支胡虜部族,位于中間位置的,便是烏桓。
自從大漢移至此處,雙方便成了天然的宿敵。
烏桓,以游牧為生,乃是馬背上的民族。
戰時甚至可以做到全民皆兵。
漢卻不行。
雖咸州不缺馬,大漢軍隊亦配有良馬,但士兵人數卻遠遜于烏桓。
一郡之地,民堪十萬。
十抽一征兵已是極限!
一萬兵,還包括鎮守四方之邊防軍。
包括禁衛在內,大漢能調動之兵,不過兩千!
如此軍事實力,面對動輒便組織上萬人馬進攻的烏桓,如何能不慫?
奚政雖痛恨喪權辱國的納貢稱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