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師大破烏桓,俘烏桓王!”
消息很快傳回京都,朝野先是不敢相信。
待核實戰報后,原大漢官員官員,無不痛哭流涕!
一些老臣,更是哭得跟個孩子一樣。
沒有人知道他們的苦,為了大漢,他們到底經歷過什么!
作為大漢臣子,他們祖上見證過大漢的榮耀,也經歷過最黑暗的時刻。
他們的祖先,無不是大漢黑暗時刻的忠臣。
這些家族,也是大漢最后的倔強!
一些家族中,還有親歷黑暗的老人在世。
八十年來,受這些老人影響,立志中興大漢的人,不在少數!
而這些人,此刻,就立于朝堂之上!
但自偏安咸州以來,奚家宗室,便一代不如一代!
昔日強漢,竟淪落為一區區郡國。
先王更是剛愎自用,好大喜功,寵信小人,將大漢帶入深淵。
區區烏桓,也敢自稱上國,如此羞辱,猶在昨日。
那大將軍,竟要與胡虜簽喪權辱國之約……
——讓大漢成為烏桓附庸,這是中原之國不曾有過的先例!
若真有那一日,他們寧可與大將軍玉石俱焚!
雖說新王掃除奸邪,沒讓此事發生。
不過,他們也絕不認為能夠擋住烏桓人的兵鋒。
甚至,在勸南遷無果后,他們已經做好了以身殉國的準備!
可現在,烏桓之患,解除!
不僅僅解除,還是大勝,深入敵國,俘虜敵酋的大勝!
八十年來,大漢已經衰落到能夠守住一城一鄉邑,便是蓋世之功,可出將入相!
至于開拓疆土,那是敢都不敢想的事!
如那大將軍,之所以能坐上那位置,便是在受降城,曾抵御住了烏桓的騷擾。
這便是大漢如今的窘況,只需如此功勞,便可居于高位!
本以為這次是一場滅國之禍,卻不曾想是這個結局!
這怪不得他們未戰先怯,自八十年前,大漢一敗再敗,兵事,已成了大漢官員的陰霾。
他們的心氣,已經在接二連三的敗仗中,輸沒了!
每一次他國使臣的趾高氣揚,每一次出使他國經受的羞辱,在這一刻,皆是化為了眼淚!
荀彧立于首位,只是靜靜地看著,并沒有出言打擾這些官員。
待哭泣轉為抽噎,抽噎漸漸平息,荀彧這才開口。
“諸君還請收拾心情,莫要耽誤了國事。”
一句話,讓這些還在感慨的官員們才想起來,這是在朝堂之上。
頓時,一個個都打起精神來。
大勝的消息,讓原本悲觀的情緒一掃而空,眾人做起事來,也是干勁十足。
……
漢郡,原是京畿之地,戶口百萬。
大漢最盛之時,四夷威服,萬國來朝。
就連那些萬里之遙的海外之國,也派遣出使者,祈求與大漢交往通商。
那時的京都,光是會聚的商人都遠比此時城中的人口要多。
八十年前,權臣把持朝政,行廢立之事,天下群雄并起。
京畿經過多次易手,早已在戰亂中毀于一旦。
無數英雄人物前仆后繼,卻也只是保住了大漢最后的社稷。
那次動亂,也是一場華夏浩劫,中原邊州,胡虜進出自如。
咸州人口逐漸凋零,京畿之地也不復繁華。
京都盡管在廢墟上重新建立起來,卻因胡虜之患,咸州人口內遷,曾經盛況,已成過往。
如今的大漢京都,還不如以往鼎盛時的一成,人口更是只有寥寥萬戶,不過一縣規模。
而這些,已是京畿之地過半人口。
烏桓犯境的消息傳來,百姓和往常一樣,都縮在了家中,坐著最壞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