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上,以臣之見,問題到底是出在國庫上。”
戶部尚書蕭何出列,直接點名要害。
“百姓無米,那些糧商和大戶手中有的是米,但國庫,實在是沒錢了。”
戶部侍郎劉穆之也出列道:“王上,糧價如今一漲再漲,國庫的銀子,也只夠支持三日了。”
兩個戶部官員出來哭窮,同時也發出危險的信號,三日之后,賑濟糧便要斷了!
“王上,臣與李斯,奏請削減一半俸祿,以替朝廷開源節流。”
說話的,是吏部尚書王猛。
這是吏部的建議,縮減吏員俸祿!
“光縮減開支還不行,臣以為,正好可整肅吏治,將冗員清除!”
漢國這么多年來,養了很多吏員。
吏與官不同,大多數不需要奏請朝廷,便能夠憑借官員的一句話而定。
說白了,吏就是替官員打雜的助手。
吏員的數量十分龐大,甚至可以說極為臃腫,朝廷在這上面的開支之巨,難以想象。
“準!”
此事還需要考慮?
“王尚書和李侍郎以身作則,我等也不能落了后。”
“戶部,奏請削減俸祿!”
“禮部,奏請削減俸祿!”
“王上,國家存亡之際,我等朝廷官員,當與國共甘苦。”
張居正出言道:“臣張居正,奏請削減俸祿!”
看著這幫子新臣表態,一些老臣突然意識到,自己與他們的差距,到底差在哪兒了。
他們最大的驕傲,便是“忠臣”的身份,但讓他們減少俸祿,卻很難。
因為,他們家中也有老小!
這才是真正的憂國憂民啊,舍小家,為大家!
老臣不可能反對,也不敢反對。
反對了,你便是自私,不配稱為“忠臣”。
于是,大漢上下,不論官吏,俸祿皆削減一半,為期三年!
“但逢國難,便是商人大發橫財之時。”
面無表情的衛鞅出列。
“所謂無商不奸,朝廷當以雷霆手段,平衡糧價,若有惡意哄抬價格者,當處以刑罰。”
“不可,若以刑罰強行管制,只怕引起反彈。”蕭何當即反對。
“亂世當用重典,以法治民,放才能使國強盛。”衛鞅毫不讓步。
“商人無非逐利,若利用得當,不失國家財富。”諸葛亮悠哉悠哉地說道,“兩位爭下去沒有意義,何不聽孔明一言?”
衛鞅和蕭何對視一眼,皆退回列班。
“官爵之位,若能用黃白之物購買,我想這些商賈當趨之若鶩。”
賣官爵,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自有國家以來,買賣官爵,并不稀罕。
哪怕大漢最為強盛之時,這官爵買賣,依然存在。
但這也僅限于底層的官吏,以及最低等的爵位。
而諸葛亮想的,便不僅如此。
“可向這些商賈言明,國難之時,上稅最多者,可換取侯爵。”
奚政皺著的眉頭舒展開來,以上稅之名,行買賣官爵之事。
而且,只封爵,不賞官!
只此一次,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若放出風聲,那些商人必然會瘋狂!
“王上,萬萬不可!”
“賤商,怎可封侯?”
“這些連商,平時不事生產,倒賣貨物,獲取暴利,是國家之蛀!”
本書首發來自
,第一時間看正版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