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的人,都出去刨食了,只留下他和最小的孫兒,依偎在這炕上……
“爺爺,爺爺!”
兩個半大的孩子,突然闖了近來,臉上難掩興奮。
“可是刨到食啦?”劉老漢有氣無力地問道。
刨到食,對他來說,已經沒有意義。
他已經決定,將自己那份口糧,都留給孫兒們。
“不是,爺爺,今天村里來了好幾個官兵,帶來好幾車糧食!”
“是粟米,還有麥子!”
劉老漢聞言,眼睛睜得大大的:“是官府的賑濟糧?”
隨即,他又搖頭苦笑,怎么可能是賑濟糧。
他年過七旬,也只在年輕的時候,見過官府賑濟,那時候,漢國還據有咸州……
“阿大!”
正在思考之際,一道雄渾的聲音響起。
緊接著,一個壯漢領著一人進屋,手里還提著一個包裹,二人臉上皆是帶著笑意。
“村正,恕老漢我臥病在床,不能行禮了。”
“無妨。”
村正笑了笑,拿出一冊竹簡,頗為嫻熟地念道:
“漢王有令,凡漢境之民,至次年秋收,每日每口人,可領二兩粟米,一兩麥米,水三斤。”
“凡漢境之官吏,當以百姓為重!”
后面的,他沒有繼續讀下去。
若有治下百姓餓死,縣官陪葬!
若治下多縣有餓死之民,太守當自裁謝罪!
這是為了杜絕此次賑災,出現貪官污吏!
重要的是,此次賑濟,長達兩年!
劉老漢也不知道哪里來的力氣,竟是坐了起來。
“可是真的?”
“圣君親自頒發的王令,豈能有假?”
“這官府通告有假,糧食可做不得假!”
劉老漢的兒子連忙將包裹打開,里邊裝著的,可不就是粟米么?
“這些是給你家應急的,此次我來,除了宣讀通文,便是統計你家還有幾口人。”
“而且我聽那來村里的上官說,待烏桓人賠給大漢的牲口到了,咱們還能吃上肉!”
那村正朝屋內望了望,朝外面喊了一聲:“劉仲家,共六口,其中共有男丁五口,青壯一人!”
“劉家三郎,還不快去做食,做完了趕緊去搬糧食!”村正回頭又看了一眼劉老漢,“劉二爺,某還要去下一家,告辭。”
待村正走后,劉老漢突然覺得這一切是多么的不真實。
但自家三郎手里拿著的粟米告訴他,是真的!
劉老漢原有三個兒子,大郎被烏桓人抓了去,生死未知。
二郎在一次烏桓人打草谷時,為護著嫂嫂和媳婦,被烏桓人活活砍死。
如今一家,只剩下六口人,除了三郎這個青壯,其他皆是老弱。
這種家庭,在這大災年,是沒有奔頭的……
“阿大,他們說的沒錯,那漢王,是圣君降世,專門來拯救蒼生的!”
劉三郎眼睛也紅了,手里提著粟米,盡管大家都很餓,他卻沒有著急去做。
餓了那么久,現在糧食就在手里,還急于一時嗎?
“告示上說,這些糧食,都是圣君和朝廷的使君們,節衣縮食來的。”
“沒想到,圣君還能記著,我們這些死了都沒人埋的賤骨頭。”
劉老漢抓了一把粟米,放在鼻息間聞了聞。
粟米的味道,他都快忘了。
“三郎,這兩年家里不需務農,你去給圣君當兵吧。”劉老漢指著最大的孫兒道,“狗蛋今年也十五了,家里勿需擔心。”
“有機會,我都四十多了,害還怕圣君不要哩!”
“那下村的上官說了,朝廷要修運河,開鑿水庫,正需要青壯。”
“等明年,讓狗蛋去當兵。”劉三郎搖頭,看著狗蛋道。
劉老漢點點頭,感慨道:
“圣君如此,我等酋首,也該共赴國難!”
本書首發來自
,第一時間看正版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