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瞞劉兄弟,我等是從遼國逃來的勞役,聽漢國圣君賑濟天下,便來漢國討口飯吃。”
原來是奔著賑濟糧來的,圣君之名,竟是連遼人都知曉了么?
我大漢圣君,節衣縮食,賑濟百姓。
那遼國的王,卻連本國勞役的口糧都無法保證。
“既是投奔我漢國,我等自當盡地主之誼。”
招呼了一下眾人,劉三郎帶著眾人前往碰面。
這伙遼人共有七個,卻只有三個青壯,其他幾個,有兩個半大孩子,兩個六十多歲的老者。
那跟自己對話之人,便是那兩位老者中的一人。
見對方這等組成,劉三郎也放下了警惕,自己這邊盡是青壯,人還多出一倍。
這些遼人要真有禍心,他也有信心應對。
“原本還怕漢國賑濟有假,看到你等的氣色,倒是我多心了,看來漢國,還真出了圣君。”
那為首的老者在打量了一番劉三郎等人后,哈哈一笑。
“圣君難道還能有假?”王二郎有些不滿。
劉三郎也是一笑,“我觀諸位也是餓了吧,正好我等帶了干糧,雖然不多,但勻出一頓給你們還是夠的。”
“這如何使得?”為首老者連忙道,“只要兄弟帶我等到縣城領到糧,老頭子我都無以為報了。”
遼國的日子比漢國之前要好上一些。
遼國地處遼西,為半農半牧,牧場卻是被遼國上層把持。
他們這些平民百姓,家里也沒有什么土地,只能給豪強種地或者放牧。
年景不好,豪強們也不雇牧民了。
恰逢遼國朝廷征發勞役,于邊境筑土城以防漢國。
就在前日,勞役的糧食供給居然斷了!
沒有糧食,又如何有力氣干活?
被逼無奈之下,老者只能帶著自己村里的人逃役。
正好漢國這邊,傳出天降圣君,為百姓放出賑濟糧的事。
懷著忐忑的心情,從羊腸小道中,越過漢境,卻在此地迷了路。
“此處到受降城尚還有十多里,若餓著肚子,休息不好,明日又哪來的力氣上路?”
劉三郎像是沒有聽到般,從自己的背囊中,取出了七個人的分量。
王二郎見狀,連忙道:“三郎,都是一個村的,好事豈能讓你一個人做了?”
說完,他又招呼眾人,“都是苦命人,大伙兒隨我各拿出一頓口糧給這些遼國兄弟如何?”
“都依兩位哥哥的。”
劉家漢子們也是熱心腸,沒有一人拒絕。
在他們看來,這些糧食本就是圣君賜下的,他們也當學圣君接濟苦難才是。
那老者也沒有繼續堅持,畢竟大家伙兩天都沒有吃飯了,餓得前胸貼后背。
接過干糧,也沒有水,就這么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
“莫吃得太急,待會兒噎著。”劉三郎提醒了一句,“諸位遼國兄弟,等到了受降城,何止這點吃的。”
“還什么遼國?以后我等就是漢國人!”
“就是,那遼王只知道壓榨百姓,這么多年來,兵役勞役上稅,咱們一樣不少,那遼國朝廷,又給了咱們啥?”
“現在連做勞役那口吃的都不給,我等還有什么盼頭?”
“要說你們漢國王上,還真當得起這圣君之名,我聽說,連烏桓都被漢王打得稱臣了?”
遼國眾人在進食期間,還不忘七嘴八舌地詢問。
“何止是稱臣?那烏桓王,都被圣君活捉,自愿削去王號!”
“那圣君身邊,有兩位猛將,皆擒一桿方天畫戟,于萬軍中無人能敵!”
“何至如此,我親眼看到,這兩位將軍射術驚人,百步之外,箭無虛發!”
劉家村眾人你一嘴我一嘴說著,好似自己親自參與了那場戰役。
“圣君手下,竟有如此猛將?”遼國眾人瞬間聽得入迷。
“你都說是圣君了,那可是天神下凡,哪能沒幾個天兵天將助陣?”
本書首發來自
,第一時間看正版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