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珅的到來,讓遼西對契丹以及對于衛國的防御高枕無憂。
以李珅的能力,將一師之兵毫無問題,被任命為四師的統帥。
其本部兵馬為原遼國精銳鐵騎建立的第八鎮平遼騎,為輕騎部隊。
第四師目前也就只有楊再興的二鎮陷陣營(攻城輕步兵)和平遼騎兩鎮兵馬。
而第四師和薛禮親自統帥的第二師,為大漢第二軍。
大漢第二軍由薛禮為軍主,主要負責大漢對西、北的防務。
目前只有四鎮兵馬共兩萬人,距離滿編的十鎮兵馬還有一定距離。
岳飛作為幕府大將軍,樞密院的樞密使,自然是統帥大漢最為精銳的野戰部隊。
第一軍全員為重裝野戰,岳飛親自統轄的第一師下,無不是野戰精銳。
有一鎮俱甲的岳家軍、四鎮重裝虎豹騎、七鎮重裝殄夷軍。
而大漢第一軍下面的第三師,則是準備由戰車組成的戰車師,目前只有六鎮鐵幕一營五百乘戰車。
雖然漢國現在兵力不如燕國,但每一鎮都是個中精銳。
面對燕國的全國之兵,進攻不足,但防守有余。
畢竟以漢國的地形來說,燕國想要繞過燕山余脈進入漢郡平原腹地,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如今咸州八郡,有一半都入漢國手中。
盡管這四郡之地都比較貧瘠,但只要將衛國吞并,將衛郡最為精華的部分吃掉,其人口便能徹底超越燕國。
畢竟咸州苦寒,總人口不過一百來萬,最為富裕的漁陽郡和燕郡,也僅僅只有五六十萬人口罷了。
遼國獻土的消息傳到燕國,對燕王肖明也僅僅是惱羞成怒,但對于衛王來說,那就是驚恐了。
他現在被綁在燕國的同一戰車上,想要回到衛國都做不到。
而且他也不敢,大漢如今將岳飛親自派到燕山山脈一帶。
以第一軍鎮守邊境,龜縮不出,燕國毫無辦法。
重要的是大漢第一軍野戰實力并不弱,一鎮岳家軍更有重創建奴鐵浮屠的輝煌戰績。
燕王不至于傻到為了衛國,去主動開戰。
有家不能回的衛王,在燕國已經失去了價值。
由于遼國的動作,衛國的價值也蕩然無存,成為漁陽之會中最大的犧牲品。
而最后的贏家,依然是看似吃癟的奚政。
這一切,都源于燕王肖明對遼王李顯的過度壓迫,最終羞憤自刎而死。
這種后果,已經脫離了肖明原本的計劃。
正所謂先斬后奏,燕國大臣們現在一個個都在批斗肖明。
所以盡管燕國數萬大軍都開到了漢燕邊境上,也僅僅只是對峙,根本不可能真的打起來。
漢國在完成對遼國軍隊的整編后,衛國上下人心惶惶。
國不可一日無君,更何況是在敵國虎視眈眈的情況下。
終于,在不到半個月后,李珅帶著他的第四師來到了衛郡東部養馬地。
而薛禮,也將龍門營開到了遼西郡關內三縣。
看似這一舉動,是對衛國的防范,也僅僅只有三鎮共一萬五千兵馬。
但以這兩個方向,儼然對衛國形成了東、北合圍之勢。
衛國雖然只剩下不到十五萬人口,但卻還有兩萬多軍隊,為避免傷亡,奚政并沒有讓薛禮發動進攻。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一件大事發生,令衛國徹底失去了希望。
駐守雁門關的衛國大將,是當初跟隨岳飛滅建奴鐵浮屠的那位將領。
在親眼見識過漢國軍事的強大,以及岳飛的手段后,他便深刻認識到了衛國與大漢的差距。
他在薛禮將龍門營開到遼西關內三縣后,便與漢軍進行了書信往來,只不過三日時間,便獻關投降。
一萬衛軍不戰而降,并把雁門關拱手相讓,衛郡那平坦地勢,一下子就在完全暴露在了漢軍眼中。
消息傳到漢國朝野,奚政大喜,也不吝嗇于對這位衛國將領的賞賜,直接封了個侯爵,讓其回到家鄉享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