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時剛過,日頭正毒,一隊蛾賊從城中大戶宅院出來,前往東城門換防。
黃巾軍占領陽翟后,渠帥自住郡守府,其余將兵分散各大戶人家,按宅院位置,分別駐守各城門。這戶原是陽翟郭家,離東城門最近,防守東門蛾賊皆住這一帶。
隊伍一路向東,拐過巷道后,進入城墻邊的寬道上,剛走幾步,領隊的軍候突然停下腳步,在他前方,一支綁著布帛的箭支靜靜躺在地上,看樣子像是從城外射進來的。
有士兵小跑上前撿起,把布帛遞給軍候,軍候打開看了眼,眉頭微皺,揚聲問:“誰識字?”
眾士兵面面相覷,半響后,隊伍最后面站出一少年,“小的識得幾個。”
少年小跑上前,軍候將布帛給他,“念念,上頭寫的什么?”
“什么州呃……”
第一句話就有兩個字不認得,少年有些尷尬看了看上司,在他的虎眼注視下,硬著頭皮繼續念,“什么帥見晤,大賢良師于上月在冀州為盧什么所殺。”念到這,少年臉色都白了。
“不可能,大賢良師怎么可能被殺?”
“黃天還未立,大賢良師不會死的。”
“大賢良師不會死,黃巾不會滅。”
眾人七嘴八舌反駁起來,語氣很篤定,心里卻忍不住發顫。
軍候臉色變得很難看,抬手示意安靜,對少年道:“繼續念。”
“圣體為盧什么所辱,官兵欲運至什么陽點天燈,見信領兵速救。”
雖然有幾個字不懂,卻并不妨礙理解,官兵竟要把大賢良師的尸體運去洛陽點天燈,叫這些瘋狂粉絲如何能忍?
隊伍里有人大哭起來,“俺阿母、阿弟之病皆乃大賢良師所醫,俺要出去一探真假,若是真,俺拼了命也要劫回大賢良師圣體。”
“對,速去一探真假!”許多人跟著叫喊起來。
黃巾起義初始跟隨者,皆為太平道忠實信徒,張角在眾人心中可謂是神一般的存在,不管這事是不是真的,蛾賊們都無法再安心待在陽翟。
軍候雖不識字,腦子卻不笨,怒喝道:“北方并未傳來任何消息,這定是官兵亂我軍心之計,休要胡言亂語。”
“俺們圍皇甫嵩于長社時,聽說是有個叫盧植的領北軍五校士去冀州平亂。”隊伍中有人道。
眾人又開始議論紛紛,軍候有點彈壓不住,忙把此事報知波才。原來,不單東邊城墻前現此書信,西邊、南邊城墻附近皆有此布帛。
波才自是不信,以強制手段壓制流言,然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如此爆炸性消息如何防得住,不過半日功夫,消息就傳遍全軍。
有相信的,有不信的,更多的是半信半疑,眾蛾賊強烈要求渠帥派一隊人馬出城探查消息真假,波才無法,為安軍心,只得派一屯騎兵從北門出去。
消息未得到證實,蛾賊們皆懸著一顆心,做什么事都蔫蔫的。甚至有部分心急的,嚷嚷著要出城去劫張角尸體,波才憤而砍殺了幾個帶頭鬧事的,這些人才安靜下來。
皇甫嵩自停止攻城后,也寄希望于城中內應,日日派斥候關注四個城門,黃巾騎兵剛出北門,他就已得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