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東岳、泰岳。遠古時始稱火山、太山,“大”在甲骨文與金文中均見其形,讀音為“太”。
《駢雅訓篆.釋名稱》:“古人太字多不加點,如大極、大初、大室、大廟、大學之類,后人加點以別大小之大,遂分為二矣。”按古文字的傳統讀法,“大”亦有“大”、“太”、“代”三音。
春秋戰國時,由于同音字的引申和同義字的演變,“太”與“泰”、“代”與“岱”“岱”與“岳”也互相變通了,這樣相繼出現了“泰山”、“岱山”、“岱宗”、“岱岳”等專用名稱。
“泰山”之稱最早見于《詩經》。“泰”意為極大、通暢、安寧。《易.說卦》“履而泰,然后安”。“泰”字就有原來的高大。
按照《史記·封禪書》張守節《正義》解釋:“此泰山上筑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
傳說世界初成,天地剛分,盤古逝于天地間,他的頭變成了東岳,腹變成了中岳,左臂變成了南岳,右臂變成了北岳,兩腳變成了西岳,眼睛變成了日月,毛發變成了草木,汗水變成了江河,頭部變成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稱為“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
而泰山封禪又是華夏古代帝王文功武治的一種象征,故有三皇五帝能在泰山封禪,就代表了是一種最高的榮譽。
走在通往玉皇頂的階梯之上的姬逸云,卻知道在遮天三部曲之中,泰山是荒天帝在斬落三世棺留下的痕跡之后的產物,如果沒有那一劍泰山實屬遮天第一山,現在的昆侖仙山都不可能與之比較,是亂古時代黑暗動亂大戰,宇宙之外掉落進遮天宇宙的巨大山峰。
一路上姬逸云走的很慢,隱去身形避開人群,面對嘈雜的人群也沒有絲毫影響,全力開啟先天圣體道胎大道垂落,已經快壓縮到三丈的領域降臨,努力去鋪抓那些存在的道韻,不急不緩地邁步一步一步往上攀登著。
“惟太昊伏羲氏,畫八卦以明天道,造書契以開人文……”
“惟炎帝神農氏,制耒耜以教農耕,嘗百草以為醫藥……”
“惟皇帝軒轅氏,作居室衣服以法易象,創律歷官制以宣政治,皆繼天立極開物成務,大有功于生民后世者也……”
時光飛逝,姬逸云沒有再走游客階梯,橫移離開主道,緩慢行走在泰山荒無人煙之地,耳邊模糊聽到祭祀三皇的祭祀之音,猶如回到了上古部落之時代,先民們祭祀古代三皇的場景,這些不是道紋,也不是秘法,卻也讓姬逸云獲益匪淺,讓他感受到了那個時代的祭祀祖先的一種功績的祭祀情感,這對于他來說也是一種積累。
“惟帝金天氏,金行應運,因鳳紀官,道繼三皇,為五帝首……”
“惟帝高陽氏,靜淵有謀,疏通知事,潔誠祭祀,治教萬民……”
“惟帝高辛氏,聰以知遠,明以察微,仁威惠信,天下咸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