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這女孩帶到本殿去,下面開始進行儀式。”
勘太郎向身邊的人吩咐一句,村民們立刻照辦著,他們如同押解犯人一樣,將少女從前殿向后方走去,來到包圍本殿的柵欄前。
漆紅的柵欄的后方,本殿的門前有兩個石燈籠,那是個用黑黝黝的木頭制成的屋舍。
勘太郎等人將她領了進去,這間屋子是空的,里面有一個粗大的木柱,村民們重新將她腳上的鎖鏈綁在柱子上。他們的手法之所熟練,與其說是已經習慣了,倒不如說他們想盡快結束這個作業然后離開此地。
村人們都很清楚他們所供奉的一尊食人的神明,繼續待在這里絕非什么好事。
“好好地完成你的工作吧。”
臨走之時,勘太郎還不忘對身為祭品的少女補充一句。
“是。”
巫女裝扮的少女聞言,對著勘太郎點了點頭。
少女并不是什么巫女。她從九歲就被賣給了村落,被關在鑲有木柵欄的倉庫里,村落里養著不少這樣的孩子,大多數被擄掠來的孤兒或者是她這樣被貧窮夫婦賣出來換錢的孩子。
這些孩子都是要送給這座田沼山的供品,這也是村落與居住在田沼山中以人為食的“神明”定下的約定,村落只要一年提供十個不超過十六歲的少女,獻給這位山神當“生贄”,那么這位山神大人,就不會再對村落中的人類出手。
除了這些約定以外,這位占據大半座山的“山神”還會將外出殺死的人類身上的財物,饋贈給村落,這也使得村落從一貧如洗,變得漸漸富裕起來。
漫長的時間里,通過這種“約定”,以及祭祀的儀式,村民們與那位食人的神明建立了一種奇妙的共生關系。
嘎吱——
門軸發出響動聲。
勘太郎和其他參加隊伍的人關上了神社本殿的門,然后留下了孤身一人的少女繼續待在本殿里,全部從原路返回。
當然,村民們并不打算離開神社,而是會在稍遠處的外圍守護,這是為了避免臨場才害怕的巫女們逃走,或者是對現身的神明有不敬的舉動。
以前,也發生過幾次這樣的情形,招來了山神的不滿,降災于村落。
只是,這名少女并不打算做這種事情,她很清楚如果自己逃走了,下一個變成祭品的是倉庫里的其他孩子。沒錯,她們全是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人,相當于她的妹妹,對于她來說,生活在被木格柵的倉庫里那些孩子,是相當重要的存在。
萬一沒能完成好自己的工作,那些孩子會被村里的人選為安撫神明用的祭品獻上。
她就是為了避免這種事發生,才會挺身成為祭品。
“巫女”低垂著頭,按照順序在腦海里描繪著“妹妹”們的并嘆了口氣。
門關上后,黑暗籠罩了下來。
不知不覺中,寂靜的虛無也向四周鋪開。
屋子里連燭光也沒有,只有門縫偷偷射入的月光,勉強照著本殿內側。
同一時間,少女依稀聽到了神社的前殿那邊傳來祭典般的伴奏聲。
笛子、太鼓與銅鑼的聲音響起。
神樂殿前火光通明,與本殿不一樣,這里仿佛是另一重空間。
這座很古老的舞臺的兩端,立著兩棵大樹,高得必須抬頭才能望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