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科舉放榜后,沒有過去幾天,李世民便放出了一個十分震驚的消息。
讓中了前十甲的考生去殿試。
殿試,又被稱為“御試”、“廷試”、“廷對”等。
是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時期科舉考試之一。
明清時期的殿試由內閣預擬,然后呈請皇帝選定。
會試中選者始得參與。目的是對會試合格進行區別、選拔官員等。
殿試為科舉考試中的最高一段。
原本科舉史上的殿試是由武則天首創的,但是今天是一個特別的日子,所以彭文才會說出了這個提前的制度。
但是說是提前其實也不能這樣說,因為畢竟今天是為了通告天下,從此大唐當為運朝,所以李世民也應該只開設這一次。
話說這殿試的來歷,還是載初元年,就是公元690年二月。
當時的武則天即將稱帝,于是便在神都紫微城洛城殿中,出題策問貢士,各地精英云集洛陽,當時的考生有上萬人之多,連續考了幾天。殿前試人便從此開始了。
另外那些通過朝廷殿試者為進士。
但是,雖然武則天開創了殿試這一環節,但其程序還是有點太過于簡陋。
直到宋朝才補全完整,正式建立成制。明、清時期就是沿用宋朝時期的。
殿試的目的是對會試合格區別等第。
明朝和清清朝將進士分三甲,但不分二榜。
北宋初年的科舉,為一年一度的兩級考試,一級是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二級是由禮部在開寶寺內貢院舉行的“省試”。
后改為每隔一處或兩年舉行一次,最后改為三年舉行一次。
宋開寶六年,公元973年,翰林學士李仿知貢舉,主持在東京貢院進行的全國會試。
經過各場會試,共錄取進士、各科及第者38人。
其中有2人在召對時因“材質最陋,對問失次“而被黜落。落第進士徐士廉擊登聞鼓,控告李仿“用情取舍“,要求殿試,以求公道。
宋太祖下詔從落第者中選出195人和已中的36人,在講武殿進行復試,由宋太祖親自主持,結果又有127人及第,而原錄取的人中又有10人落選。
張榜后,朝野一片嘩然,李仿被皇帝降職處罰,這次科舉案,不僅成為殿試的發端,而且自此確立了封建社會的三級考試制度。
宋初,殿試屬于淘汰性考試,淘汰的具體比例不固定,錄取率從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不等,這樣就會出現多次省試合格的考生,到殿試的時候總是被淘汰的情況。
但此后出現了一些殿試屢次落第的舉人憤而投奔與宋朝分庭抗禮的西夏的情況。
因此,北宋朝廷也認為殿試實行淘汰確實不好。
北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
殿試,宋仁宗親自主持,宣布殿試不淘汰考生,凡是參加殿試者一律錄取。
這一年參加殿試的388名進士、388名諸科舉人全部被錄取。
從此,殿試不淘汰,只是根據考試成績給考生排名就成為定制。
不過,由于殿試的名次對考生將來入仕和升遷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考生們對殿試還是非常重視的。
明清殿試后分為三甲,分別是: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通稱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一名通稱傳臚;三甲賜同進士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