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無半分虛言。”彭文斬釘截鐵的說道。
“哈哈!”
嬴政聽到彭文沒有絲毫停頓的回答,心中對彭文的這個說法,有了些相信的想法。
“那仙人這次來的,可真是時候,朕心中有許多想要知道的答案,但是卻沒有人告訴我啊!”
“陛下,有什么問題,盡管相問,在下一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彭文說道
聽到彭文這樣說,嬴政閉上眼睛,好像在思索要向彭文詢問一些事情。
忽然嬴政好像想到了他要問什么,所以嬴政先是沉吟片刻,然后才向彭文問道。
“仙人,可知法家?”
彭文聽到嬴政要問一些關于法家的事情,彭文倒是有點意外,他還以為嬴政要像那些前世那些小說中所寫的那樣直接問彭文,大秦帝國可至萬世否,那樣的問題的。
彭文也準備好了在嬴政身上多薅幾下神話點。
但是嬴政卻沒有按照彭文心中的想法,所以彭文心中還是略微的失望了一下。
不過失望的情緒去的快,消失的也快,他已經開始思考一些關于的法家的一系列的事情。
法家,是華夏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之一,是華夏歷史上提倡以法治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并且以富國強兵為己任。
并且法家不是純粹的理論家,而是積極入世的行動派,它的思想也是著眼于法律的實際效用。
法家思想包括倫理思想、社會發展思想、政治思想以及法治思想等諸多方面。法家倫理思想指的是建立在人性觀基礎上的誠信觀和義利觀。
法家成熟很晚,但成型很早,最早可追溯于夏商時期的理官,成熟在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亦稱之為刑名之學,經過管仲、士匄、子產、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樂毅、劇辛等人予以大力發展,遂成為一個學派。
戰國末期,韓非對他們的學說加以總結、綜合,集法家之大成。其范圍涉及法律、經濟、行政、組織、管理的社會科學,涉及社會改革、法學、經濟學、金融、貨幣、國際貿易、行政管理、組織理論及運籌學等。
法家是戰國時期平民的政治代言人,在政治上可謂是“獨步天下”。強調“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
法家思想作為一種主要派系,他們提出了仍然影響深遠的以法治國的主張和觀念,這就足以見得他們對法制的高度重視,以及把法律視為一種有利于社會統治的強制性工具,這些體現法制建設的思想,一直被沿用,成為中央集權者穩定社會動蕩的主要統治手段。
當代華夏的法律的誕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響,法家思想對于一個國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約束還是很強的,對現代法制的影響也很深遠。
而嬴政不是無辜問出這個問題的,因為秦朝就是靠法家治國的,早在秦孝公開始的歷代國君,就沿用商鞅所定法制,使秦國力上揚,終掃平六國,統一天下。
商鞅據法家思想制定的法令,長期行之有效,是秦強大的重要因素。
因此秦始皇統一天下后仍以法家思想治國。
春秋戰國時各國混戰不休,民生困苦,人民都渴望天下統一。法家重君權、講治術,切合大一統的政治形勢。所以秦始皇因應時代趨勢,把法家提倡的中央集權制度全面推行,以加強管治。
六國遺族常思復國,秦的宗室貴族及儒生援引周代封建為例,要求秦始皇分封。重行封建,不利于鞏固、擴大君權;而秦始皇雄才大略,不容君權受削弱。法家主張法、術、勢配合運用,集大權于國君一身的思想,較切合秦始皇鞏固君權的需要。
部分與秦始皇交往的人指他缺少仁愛之心、粗暴而不信人、固執己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