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學生游行當日,軍警對學生們的態度還算溫和,甚至同情。
北洋的步兵統領和警察總監趕到現場,發布大總統命令,讓學生們解散,學生們高呼‘打倒賣國賊’,倆人一看勸不住,扭頭就溜了。
后來見學生們要去使館區,步兵統領又來了,說了幾句,大概意思是‘你們這樣是見不到領事的,不如趕緊散了。不散也可以,但別鬧出國際糾紛來’。
京師警察廳長中午的時候過來勸,說天氣熱了,要不大家回去睡個午覺再來?
學生們很調皮,說道:“老前輩您年高,也要注意身體哦。”
廳長回道:“客氣客氣。”
注意,這里的稱呼是老前輩,不是大人、長官、老爺。
京城警吏全程袖手,甚至還有官員鼓勵學生們,說‘你們愛國,我也愛國,丟了膠澳,我輩軍人豈能不痛心’?
由此可見北洋上層是有多不得人心,就連系統內部的軍警、官僚都看不慣北洋的做法。
直到趙家樓起火,北洋上層下了死命令,軍警們這才動了手。
而根據另一些報紙記載,風潮一起,北洋還沒怎么樣,日本人就緊張了。駐華公使三番兩次請見大總統,反復施壓,就為了將風潮鎮壓下來。
日本人有理由緊張,好不容易在巴黎裝孫子弄到了膠澳,眼看就要簽字了,這個節骨眼上鬧出風潮,這不是節外生枝嗎?
北洋內部本來就是鐵板一塊,有親日派,自然就有親英美的派系。日本人一施壓,親日派慌了,趕忙便發布了鎮壓令。
這也是昨天北洋發布鎮壓令的根本緣由。
但可惜,學生們掀起的風潮,參與者已不再僅僅是學生。先是一部分有識之士,接著便會是工商界一起參與,所以才會影響那么大,持續那么久。
果然,隔天京城大學校長蔡先生公開抗議北洋鎮壓學生。各界有識之士紛紛在報上討伐北洋,例數北洋之倒行逆施。
隔了幾天,南北和議破裂,雙方分歧太大,代表們紛紛辭職。
此事一出,民間物議愈發滔天!
談判破裂,這意味著南北還要再打啊。民眾早就受不了連年征戰了,于是就連此前只是看客的尋常民眾也鬧將起來。
又過了一天,津門學聯成立。然后報紙上更多的消息席卷而來。
與日本政府的反應不一樣,西方各國對風潮的態度居然是贊賞,他們認為這場風潮是一場思想覺醒風潮!
更加不可思議的是,相比于政府的嚴厲反對,日本的一些學者居然很同情華夏,還在本國報紙上抨擊日本政府的措施。
這就有些好玩了,而更好玩的是,如果費景庭沒記錯,這場風潮似乎直到明年才逐漸平息,他從中隱隱聞到了一些攪屎棍的味道。
誰是攪屎棍?呵,現如今肯定是英國佬啊!
費景庭分析了一番,英日是盟友,按說這么做沒理由,可英國佬賣盟友又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了。二戰時先賣法國佬,后來賣美國佬,坑得法國、美國欲仙欲死。哦,剛結束沒幾年的歐戰好像也沒少坑人。
英日同盟的基礎是英國通過日本來抵擋俄國的擴張,所以英國佬默許了日本通過張大帥控制東北。
但英國佬絕對不想日本人南下,去侵占英國佬早已劃分好的勢力范圍。
如今當政的北洋一系乃是地地道道的親日派,不搞他搞誰?背后煽風點火、鼓動支持,這風潮一起,北洋這一系不就坐不穩了?
換上親英派上臺,那小日子過得不錯的日本人就得老老實實縮在東北,繼續當好他的看門狗。
費景庭是越琢磨越有道理,否則日后北洋拒簽了合約,怎么不見風潮平息,反而越來鬧得越大?
(厚著臉皮說一嘴,諸位養書的君子,別養了,再養下去這本書就死了。如今給推薦是看追讀的,這次頻道強推別家都帶app,好像就我這個撲街沒有。求各位君子多多追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