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的展銷會團隊先暫停,在家休養一段時間。
當然那些前段時間培養出來,舉辦展銷會的熟手精英,都讓哥哥孟青良組織起來。
哪怕讓他們做一些簡單的工作,給他們開出比當地工廠高不少的工資養著,也不能讓他們被人挖走。
另外,孟青善還給自己老哥出主意,從這些人中挑選出來最頂尖的一些人,公司出錢,把他們送到一些專業學校進行培訓。
這種待遇別說在當時的私企,就是國企也少的可憐。
而且不管是國企還是私企,只要被選去學習進修,那就是被領導看重的體現。
這也使得他們的國際商貿有限公司的凝聚力,更加進一步的加強。
八十年代雖說大家普遍對私企的信任度不及國企,可是他們公司的工資本地區所有企業的工資都高很多,再加上公司還愿意出大價錢送本公司的員工去培訓學習。
自國以來華國就流傳一句話:藝多不壓身。
對于愿意出錢讓自己去學習的企業,員工們都是非常高興的,隨之而來的就是對公司的忠誠度跨越式的提高。
對這點不論是孟青善,還是哥哥孟青良都非常高興。
兄弟兩個不止一次的,在電話中討論公司人才短缺問題。
最讓兩人頭疼的,是現在公司缺管理人才和精英人才嚴重,可是他們還不敢大肆招聘任用人才。
原因很簡單,現在國內剛允許個人開公司辦工廠不久。
各種商業法律還是一片空白,對于企業的領導層簡直就等于沒有什么嚴格的約束。
貿然任命一個公司高層,萬一他熟悉了你的公司操作,或被別人挖,或自己有了單干的想法。
那些高層管理人員帶著你的商業機密轉投競爭對手,或者自己去處弄出一個和原來老東家,一模一樣公司的比比皆是。
現在可沒有后來的那些,簽署商業保密協議,從一個公司出去就必須在多長時間內,不允許你從事其他同類工作的法律限制。
更有甚者,一個高層離開,甚至能帶走原來老東家公司大量人才,結果他的新公司混的風生水起,老東家的公司轟然倒下的事情都層出不窮。
孟青善跟自己老哥商量,讓他想辦法穩住最早那批辦展銷會冒出來的人才。
雖然這些人大都是自己一個村子,或者是老家QZ市應聘過來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不過孟青善告訴老哥,這些人雖然不能成為公司高層,但是從中選出幾個腦子靈活,愿意學習的公司出錢把他們培養成公司中層也行。
雖然這樣比公司招聘來直接就能用的人才,花費要高很多,但是這些人的忠誠度會是所有員工中最高的。
萬一將來公司出現有高層帶人離開的情況,這些人將能起到穩固支撐公司框架的作用,即便公司會出現營銷倒退的情況,但是公司絕對不會因此垮掉。
孟青善選擇這樣做也是沒有辦法。
為什么八十年代起直到九十年代初,很多國內著名的企業還都是家族式管理?
他們不知道這樣會嚴重阻礙他們公司快速發展么?
那些老板能做到那個程度,肯定沒有那么鼠目寸光,他們也知道任用親戚老鄉,會使自己公司內部派系林立內耗嚴重。
不過這些人都是在八十年代初白手起家,一路上見過太多因為老板自己沒盯緊,導致高層帶領大批人才出走。
結果在沒有出臺商業機密保護,沒有多久不能從事同類工作的法律條文的限制。
很快老東家的公司,就被自己原來的員工另起爐灶的公司干趴下,甚至傾家蕩產!
這些年,可以稱得上國內商業圈子里的戰國時代,到處爾虞我詐,就連被親戚朋友背后捅刀導致公司玩完的都不時能夠聽到。
所以,這個時期的私企環境,是典型的任人唯親,能力比不過親情的混亂時期。
孟青善跟自己老哥商量,這次他去米國,將會留下蓋樓的錢和一部分只夠支撐公司運轉的錢。
其他的錢他會全都帶去米國,尋找機會在米國買下一家生產企業弄到國內。
讓老哥這段時間把原來的那幫精英手下留住,這些人都是自己兄弟以后做大事的基石。
自己不在國內這段時間,酒廠那邊就讓嫂子和她哥哥管著,他的重點就是幫著張欣娣盯著大廈建設,網絡各種中層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