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后劉賢命向朗將俘虜押往江陵看守,并叫向朗將所部三千交州兵一分為三,分別駐防夷陵、公安、巴丘。留史阿、杜路守江陵。一切安排完畢,劉賢這才率領郝昭、張任、刑道榮、傅士仁以及三衛親軍乘船東下,準備去增援東線。
大軍到達巴丘時,忽然接到攸縣李嚴發來的文書,劉賢拆開一看,不由一驚。原來朱治、呂岱、賀齊領兵殺入長沙郡東部,賀齊領兵三千攻打安城,朱治、呂岱則領兵八千攻打醴陵。
李嚴分兵救援二處,令吳碭去救安城,李嚴、尤泉則增援醴陵。不想那賀齊卻早有準備,一邊圍城不攻,一邊分兵在要道設伏,一舉擊敗了吳碭。吳碭折兵近半,只得退回了攸縣。賀齊卻領得勝兵帶著吳碭所部戰死士兵的尸體來到安城城下勸降。
安城縣令見援兵已被殺敗,頓時嚇得開城投降。
賀齊奪了安城,復又領兵來攻攸縣。吳碭野戰雖然不是賀齊的對手,但領兵千余固守攸縣城池卻也沒有問題,堅守數日,并未讓賀齊破城。
李嚴正在醴陵與朱治、呂范對陣,江東兵多,李嚴也抽不出兵力增援吳碭。此時,正好劉賢傳令從南四郡各抽調一千人增援李嚴。于是李嚴當即傳信,叫四郡兵馬去救攸縣。
然而劉賢在這里卻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雖然調派了援兵,卻沒有安排一個統一統領各路援兵的人,導致四郡兵馬缺乏一個統一的領導。
四郡路程遠近不一,兵馬趕到的時間于是也就有了快慢,長沙兵馬最近,當先趕到攸縣,卻被賀齊分兵一舉擊敗,殘部一退百余里,退到了衡山腳下。隨后桂陽郡兵不知情況,在趕到攸縣附近二十里處的一個山谷時,也被賀齊伏擊,折兵大半,只得退回了容陵。
兩路敗兵各自寫了文書回報自家的郡守以及李嚴,李嚴這才知道賀齊的厲害。急忙傳令兩路敗兵原地堅守城池,又令零陵、武陵兩郡兵馬先趕到衡陽會合,等待下一步命令再行動。最后,李嚴又寫了表文申報劉賢,請求再調精兵。
劉賢看完李嚴的戰報,思索了一下目前的局勢,東線如今有龐統主持大局,文有習珍、向充,武有馬超、魏延、張翼、張嶷、董荼那、阿會喃、馬岱、牛金、廖化、呂介、胡濟、董巴等將領,擁兵三萬四千人,雖然孫權即將得到魯肅殘部的增援,但黃權也同時領兵東進。算起來,東線如今兵強馬壯,應該是安穩的。
反倒是南線連戰連敗,形勢有些岌岌可危。
當下劉賢決定轉道往南,往增援攸縣。
大軍就在船上,轉向十分方便,當日進入洞庭湖,次日便沿著湘江水道來到了長沙。此時,五溪蠻精夫相煒收到劉賢的求援書信,也就近征召了五千蠻兵前來助戰,并表示若是不夠,后續還可以再征調一兩萬兵馬來援。
劉賢聞訊大為感動,命信使帶著幾件珍寶前去慰勞相煒,同時請相煒將五千蠻兵派來攸縣增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