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后孫皎望著面前的宮城咬了咬牙,親自提槍上陣,率領眾軍開始進攻,欲要不惜代價,搶在援兵到來之前攻破宮城。
戰斗一時變得激烈無比。
早在白日里武昌城上烽火燃起,傳遍四方的時候,退守樊城的龐統立即召集眾將,宣布道:“孫氏作亂,意圖挾持大王,禍亂武昌。我受大王密令,當立即引兵前往救援。我走之后,襄樊戰局由黃忠全權負責。眾將都要遵其節制,不得有違,否則軍法從事!”
眾將轟然應諾,就聽黃忠道:“孫氏處心積慮作亂,此時一舉發動,必定聲勢不小。軍師此去欲帶多少兵馬?”
龐統道:“只需郝昭所部三千精兵便可!我們乘船東下,晝夜進兵,最遲明日一早便能趕到武昌。諸位放心,大王與我早有安排,平春太守傅彤,荊州刺史黃權、江陵守將杜路之兵此時應該都已經在增援武昌的路上了。況且大王善戰,身邊又有三衛親軍保護,還有武昌堅城可守,必定無事。”
當下龐統命眾將下去各自整頓軍務,單只留下黃忠,認認真真地叮囑了一番,就見黃忠聽的驚訝地雙眼圓睜,半晌才恢復過來,對這黃忠拱手道:“原來如此!請軍師放心,我必定依計行事,絕不會壞了主公和軍師大計。”
龐統點了點頭,這才領著郝昭所部三千兵馬乘船東下,直往武昌而去。
黃忠接掌全軍,一邊放出風聲,說后方不穩,必須堅守城池。為防城外百姓被曹軍劫掠,必須將所有百姓遷移進城。于是黃忠一邊派出小股部隊襲擊曹軍糧道,一邊又命人將襄樊地區百姓全部遷移進城,同時組織軍民統一展開秋收,漢水以北的糧田即便減產也要搶收,而漢水以南的田地則計算著日子,從低洼平曠之處開始收割。
曹仁、于禁見黃忠搶收秋糧,也分兵割糧,同時派出小股部隊潛入漢水以南焚燒農田,大搞破壞。雙方圍繞著秋糧展開了激烈的對戰。
而在武昌烽火傳到巴丘之時,孫權不由大驚,對身邊的吳奮、吳祁、謝承、徐矯等人道:“按照約定,孫皎之兵應該明日才到武昌,為何烽火今日就被點燃了?這其中不會有變故吧?”
吳奮、吳祁乃是孫權的舅舅吳景之子,謝承、徐矯則是孫權的謝夫人、徐夫人的同胞兄弟,與步鶩一般,都是孫權的姻親。眾人聞聽孫權發問,當下道:“主公勿慮!孫皎將軍一向謹慎,定不會出錯。如今武昌城中不出意外,當僅有劉賢的三衛親軍,兵少力弱,必不是孫皎將軍的對手。”
徐矯更是直接道:“主公,如今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若是孫皎已經起事,則主公必須立即響應,否則孫皎以及其余忠心耿耿追隨主公的人必將事敗身死!如今武昌烽火已起,不管事成與否,主公都該立即往武昌去才是。遷延下去,只會等來劉賢大軍的捉拿。”
孫權聞言,點頭道:“此言甚是!”當下孫權與眾將召集僮仆,得三四百人,攜帶妻小一舉沖破了益陽城門,來到城外碼頭之上。此時因要起事,吳奮等人早在碼頭上備下了十余艘船只,眾人上了船,解開纜繩,順水而去,眼看就要出益水口,就見前方數十艘戰船一字排開,將益水堵住。為首一艘大翼上高高飄揚著一面大旗,上面大書一個“杜”字。
孫權見狀面色一變,問眾人道:“劉賢軍中有姓杜的大將么?”
吳奮道:“當年刺死劉備麾下蠻將沙摩柯的零陽小將似乎是姓杜,只是他一向鎮守江陵,卻不知怎么到了此處?莫不是劉賢早已發現我等的謀算,故此安排伏兵在此埋伏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