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未完,請翻頁)
給楊木奇。
楊木奇聽說是為了挽回影響的事,自然接受了任務。車向前想,如果把這篇文章送到《夏日晚報》登載了,這場風波就算是平息了。
以后再遇到記者們,客氣一些也就是了。小不忍則亂大謀嘛!
但是,他只是看到了沈永遠這位總編輯的誠懇態度,卻忘記了那位挑起事端的持有《記者證》的年輕人,還有那位發表了這篇文章的副總編輯。
后來知道,這個持有《記者證》的年輕人姓文,名字叫文建設。大學里學習中文專業,本想畢業后當一位專業作家,
卻因為名氣不夠,連吃飯的錢都不能掙出來,于是乎,只好放下清高的理想,在《省城晚報》招聘時考取了見習記者。
《省城晚報》是從《省報》分離出來的一張報紙。由于領導班子成員都是從《省報》來的。思想觀念比較陳舊,辦不出晚報的特色來,員工開支都要靠《省報》補貼。
文建設當見習記者的崗位是社會新聞部。剛剛畢業的他沖勁兒十足,剛剛上任就采寫了幾個兇殺案,通過繪聲繪色的文字描述,把幾個兇殺案寫的像偵探小說,很是博取讀者的眼球。
但是,這樣的風格市民愛讀,老干部們不干了,說是《省城晚報》這樣的辦報宗旨有問題。晚報盡管是市民的讀物,可以增添些花邊新聞,具有一定的消遣性,但是也不能一味地獵奇,偏離了大方向。
《省報》的領導班子聽了老干部們的批評意見,就嚴肅的提醒晚報:注意社會影響,要注意講政治。這么一批評,正在興頭上的社會新聞部一撥人不干了!我們是晚報,不是《省報》,憑什么要與你們一起搞主旋律?
一氣之下,那個社會新聞部主任就帶領幾個骨干辭職,下海創業。但是,他們的期刊號卻怎么弄也辦不下來,無奈之下,只好求助于自己的母體——《省城晚報》,通過聯合辦報的方式,買來三個月的周末文藝版面,創辦了《夏日晚報》。
社會新聞部主任自封為副總編輯兼任社長,從此后沒有了《省城晚報》的制約,就繼續走通俗低級、獵艷追奇的商業路線,
新聞題目一驚一乍,版面設計驚悚駭人。即使是還沒有正歸的發行渠道,光靠報亭的零售,就獲得了巨大的發行量,大有超越《省城晚報》的趨勢。
這個不好!要想辦法控制他們。《省城晚報》的領導想,雖然《省城晚報》不再是《夏日晚報》的領導機關了,但是期刊號是他們提供的,搞點兒宏觀調控還是應該的。
于是乎,就把自己的一位副總編輯沈永遠派去,做了《夏日晚報》的總編輯兼社長,而下海創建《夏日晚報》的那位副總編輯社長,就成了沈永遠的副手。
文建設的稿子被總編輯撤下來不說,接著又讓他發表了一個致歉聲明,雖然是以報社的名義致歉,但是也讓他丟了面子,心里不是一般的郁悶。
稿子被撤,稿費沒有了不說,那篇致歉聲明還說明了
(本章未完,請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