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定向能武器的威力會隨著距離的延長而不斷出現能量衰減,再加上目前所有武器的彈速也不能超過光速,射擊距離過長炮彈很容易就會被躲避開來——畢竟在太空戰中,星艦航行哪怕是以非光速、亞光速航行,一秒種的時間也能飛出個幾十百公里的距離,就算巨型星艦不能在太空中玩狗斗,但稍稍加速、減速、緊急改變一下航向離開原本的位置,也比站在原地硬抗敵方火力要容易一些,雖然敵方肯定也會計算各種可能性,算出提前量,這無非就是比拼艦載計算機的性能而已。
因此為了提高遠程主武器的命中率,大家除了使用制導武器外,交戰距離也從而產生了一定的限制。
這個時代,交戰雙方的艦隊在發現敵方艦隊的位置后,會以光速航行接近對方,然后在光秒距離(通常是5至10光秒以內)減速進入亞光速甚至更慢一些的速度,并啟動光速航行干擾/阻攔設備,令對手無法再繼續光速航行后,離開光速航道進入亞光速狀態。
接著,雙方就會在這樣的距離以定向能武器這類彈速可達光速的武器進行交戰,距離越近,武器命中率也就越高。如果雙方交戰距離在1光秒以內,甚至更近的距離,那么破壞力在某方面來說更加巨大的動能武器就能發揮出更大作用——尤其是這個星際時代,各文明對于星艦的防御技術研究一向是投入最大,除了各種動能屏障和能量護盾外,星艦裝甲上的研究也不少,像是積層裝甲和耐高溫裝甲等等技術,這就使得各文明種族的星艦都普遍處于一種盾強于矛的狀態。
這也就導致一場規模不小,時間不短的太空大戰后,交戰雙方真正的損失其實并不高,大多數星艦都只是處于一處破損嚴重卻又能修復的狀態,不說那些裝甲厚重,護盾能量高的主力艦,一戰下來真正被摧毀的通常不到參戰的十分之一,損失最多的,大多只是那些“嬌小”的護衛艦、驅逐艦之類的“小船”而已——雖然這些所謂的“小船”也有數百米長度或直徑,但相比那些動輒就是幾千米的戰列艦甚至萬米以上的無畏艦,護衛艦、驅逐艦這些星艦也確實只是一些小船了。
也因為這些問題,為了能夠摧毀敵方主力艦,或者快速清掃敵方小型艦只,可以遠距離飛行的大型太空戰機——或者可以稱之為太空戰斗艇——也出現在這個時代的太空戰場當中。
這些體積在五十米左右的小型宇航器,搭載著它們所能搭載的一切武裝,從炮艇級電磁炮塔,到小型制導核彈,再到反物質魚雷,當然還有戰機/艇級的護盾系統。
只要是這些小型宇航器能搭載的,設計師們都會變著法的朝上面塞——當然前提是不會影響到戰斗機/艇的性能。
但這些戰斗機/艇并不能成為一場戰斗的決定性力量,雖然一旦出動數量龐大,還攜帶著能對敵方艦隊中那些巨艦帶去巨大威脅的武器,理論上是可以左右戰局的。
但是,依然是但是。
戰斗機所帶來的威脅,就如同制導武器的威脅一樣,各種高能激光防空火力,各種超高射速動能武器以及純粹的攔截機也接踵而至的出現,令戰斗機的作戰效率一再降低。加上發生交戰時,雖然雙方距離大多都維持在5光秒左右的距離,可是那些體長達到50米的大型戰斗機卻受體形和技術限制,沒有光速引擎,無法以單機達到光速航行,因此對敵方艦隊的突襲效果也就會大打折扣,只要敵方艦隊能及時派出攔截機群和啟動近防武器,那么戰斗機群的攻擊就只能變成配合己方艦隊的協同作戰,而不能像某些文明在還沒有沖出母星前,戰爭的主角是飛機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