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艘星艦貼近恒星,艦體下腹處向恒星方向射出一道淡藍色的光束,艦體上部同樣射出一道金色的光束,兩道光束接合處,一個合金結構的物體就這么憑空的,在藍色光束高速掃動下,被那些光芒“堆積”和“打印”了出來,然后體積越來越大,結構越來越完整,很快,一整塊像是墻壁一樣的太空結構就逐漸出現在了這里。
由于它們是在恒星身旁進行的此項工程,藍色光束“打印”出來來結構體在完成前同樣是要受恒星高溫和射線的影響,但星艦上部投射出的金色光束卻在還未完成的結構體外構成護盾圈保護這塊結構不被恒星引力俘獲和被高溫破壞。
短短二十四個標準小時的時間內,一個直徑達長五十公里的太空工程物體就出現在了恒星身旁,擋住了星艦不說,自身也開始產生護盾和引力調節,不再需要星艦提供支援。
這塊太空結構體方方正正,就像是一塊墻磚一樣飄浮在太空中,朝向恒星的一面,大量晶片鑲嵌之上,就像是一面光滑的鏡子,而背向恒星的一面而布滿了各種反應堆、發生器、存儲器之類的設施。
接著,位于這塊直徑五十公里的“墻磚”中心區域內一處最高的“高塔”設施,向四個方向同樣射出藍色和金色的光束,同時復制起了四塊一樣的結構體——已經不再需要那艘星艦在一旁工作了,這些太空結構有自我復制培殖的功能。
而完成了第一塊結構體的星艦,則改變了航向,向遠離恒星的區域飛去。
在飛到距離恒星0.1AU的位置后,它停了下來,藍色的光束再次亮起,但這一次,護盾投射系統就沒有開啟了,它現在打印的,是一個比之前“貼臉”恒星太空結構更大的設施——不過在完工之前,除了星艦自己,誰也不知道那座設施是個什么模樣。
在用光束“打印”巨大太空設施的同時,星艦下腹一處甲板打開,一艘三角楔形,長度達到3000米的白色星艦從腹部機庫內飛出,接著,又是一艘飛了出來。
一連飛出了六艘三角楔形的星艦,三十公里的主艦這才重新合上機庫甲板。而那六艘三角楔形的星艦,則分成了兩支三艦規模小形艦隊,開始圍繞著恒星進行巡邏。
這些只有3000米,在這個河系屬于戰列巡洋艦級別的三角楔形星艦也有著自己的機庫,在分成兩隊的時候,更多的小型宇航器也從這些星艦的機庫中蜂擁而出——只不過這些小型宇航器,都是一些直徑十米的球體主體,在其兩側各有一塊等邊六角形太陽能光板的機翼豎立在旁——這些小型宇航器應該稱之為太空戰斗機。
每一艘楔形星艦都釋放出數以百計的戰機護衛在身旁,執行巡邏、警戒任務。
大概覺得只有六艘星艦在這樣一個世界環境下執行巡邏警戒任務過于單薄了,那艘三十公里長度的主艦在制造新的太空設施后不久,再次打開機庫封閉式甲板,向外派出了其他的星艦,數量更多。